第151部分(3 / 4)

小說:方外:消失的八門 作者:一半兒

比較粗的玉米麵。夥子問老婆婆這是什麼地方、怎麼才能走出去,他著急趕家給母親做飯。老婆婆告訴他出門一直往前走就能找到路,還問他需要什麼幫助?

夥子只想跟老婆婆討點糧食,於是老婆婆就抓起碾子上的玉米粒給他裝了一袋。夥子揹著袋子家,卻沒發現袋子上有個洞,一路走一路撒結果第二天人們發現村外的路上全是金豆子,而夥子也發現自己背家的玉米粒都變成了金豆子。

當地有個村莊叫滿金玉村,據村名就源自於這個傳有關,周邊一帶還流傳一句話開啟金山院,能富九州十八縣。

朱山閒等人既然找到了地方,當然也調查了當地的歷史包括這些傳。他們來到了拒馬河邊的鐵鎖崖下時,還在談論當地流傳的故事呢。這天是陽曆一月二十六號,再過兩天就是農曆臘月二十三、北方傳統的年了。

時節早已入冬,正是每年中最冷的時候,拒馬河處於枯水期,潛灣處的水面結了冰,崖下寒風拂面。朱山閒、譚涵川、尚妮三個人揹著大旅行包沿著河灘走來,卻沒有看見莊夢周、丁齊、冼皓在何處。

譚涵川講了當地各種傳故事,朱山閒笑道:“如果聊齋一類的神仙鬼狐傳,是人的意淫,那麼金山院一類進山得寶的傳,就是鄉野村民的意淫。老譚啊,你是搞科研的,有沒有考證過這些傳背後的含義啊?”

譚涵川答道:“別的故事不好,但那個金豆子的故事,出現年代絕不會太早,因為玉米最早傳入中國大約在明代,在這一地區種植差不多已經是明末,引進優良品種大面積種植,那已經是清代到民國年間的事。

明末氣候曾進入一次冰河期,華北一帶有過大範圍的饑荒,主要是主糧欠收。所謂’開啟金山院,能富九州十八縣’純粹是扯淡,也是一廂情願,九州何止十八縣?為了押韻,過去的人也是什麼順口溜都敢瞎編,就跟現在的人寫歌詞一樣。

哪怕真的找到了一座金山,也解決不了當時的饑荒問題,黃金只是一般等價物,揀來的黃金並不天然帶來勞動產品。所以傳是一種暗語,所謂金豆子指的應該就是玉米,那時候剛剛出現的一種新的主糧作物。

玉米的產量高,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氣候條件都可以耕種,在華北一帶還可以在春麥收割之後輪種、能多收一季糧食。更重要的是玉米不怎麼挑地,在房間屋後的空地上都可以種上幾排,而且玉米芯和秸稈還可以當飼料。

在那個年代、那種情況下,新出現的這種糧食作物,不管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饑荒問題,也是給人們帶來了某種希望。所以傳中的金豆子,其實就象徵了玉米粒,包含了人們的一種期待。而新糧食作物的引進,也是清朝中葉人口爆發增長的原因之一。”

朱山閒又笑道:“哥倫布發現新大路,他是去找黃金的,結果最有價值的發現卻是玉米,然後傳遍了世界。玉米在我們那邊的鄉下叫六穀,也就是傳統的五穀之外又多了一谷,可見其重要性。”

尚妮接話道:“在東北叫苞米,也叫棒子,就是人傻的意思。我們宿舍的東北同學笑人笨的時候就經常你這個苞米。”

譚涵川:“東北俚語中這種話很多,棒子、狍子、彪子差不多都是這個意思。”

尚妮讚道:“譚師兄不愧是學者,一提到研究考證就來了興致。我最愛聽譚師兄這些了,真是長學問啊!”

譚涵川謙虛道:“若學問,我可不敢跟莊先生比。”

尚妮:“咦,莊先生哪去了?不是好了在這裡匯合嗎,怎麼連他的影子都看不見,是不是還在睡懶覺啊?”

時間是早上九點剛過,在這寒冷的冬日還很早,也沒人願意起床跑到郊外來。拒馬河邊並無遊客,鐵鎖崖下的河灘上,卻有人在背手散步,嘴裡還嘟嘟囔囔不知在抱怨著什麼。他穿著軍大衣,戴著棉帽子,腳下蹬著厚厚的勞保皮靴,左臂上還套著著紅箍,上面有四個黃字:治安巡邏。

一看這個袖箍就知道他是不太好惹的人物,這裡還是北京房山區,假如換成朝陽區,那就是更加惹不起了。此人是當地的治安聯防員,一般都是退休後仍有活力的大伯大媽,在郊區也會聘請附近的閒散村民。

這位聯防員許是在抱怨天氣太冷吧,他的棉帽子壓得很低,兩側還掛著帽耳,根本看不見頭髮,帶著一副很老式的厚框眼鏡,臉上黑乎乎的好像還沾著灶灰沒洗乾淨。大清早跑到這裡來巡邏確實挺不容易的,但看背影腰桿挺得很直,身子骨也算壯實。

拒馬河古稱淶水,古時的鐵鎖崖也是一個景點,水流衝到崖下形成一個巨大的漩渦,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