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所有人中體力最差的。
045、世上沒有這種巧合
最近的乙點,離朱山閒家的後院水平距離只有三百七十米,等差高度是十九米,能報出這麼精確的資料,說明譚涵川等人應該已經進山測量過。但是今天要當著丁齊等人的面,所有人一起再確認一番。
乙點的位置是一塊形似臥牛狀的山岩,古卷的標註旁還配有圖畫示意,因此不難辨認。這一帶是花崗岩地貌,岩石都非常堅固,從宋代至今,這塊山岩的形狀變化並不大。
突出地表的岩石有一人多高,譚涵川揹著三腳架,雙手還拿著東西,向前蹬步腳尖在岩石上一點,就已經很輕巧的躍了上去,
只見譚涵川將一支核桃粗的竹釺往岩石上一插,居然就插了進去。站在下面的丁齊嚇了一跳,這也太匪夷所思了,簡直比傳說中的武林高手還要武林高手!只聽譚涵川說道:“再上來一個人,留在這裡看著釺子。”
石不全、範仰都沒動,丁齊很好奇地爬了上去,譚涵川還伸手拉了他一把。丁齊覺得譚涵川的手勁很大,被對方握住手腕,彷彿就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將他向上一掀,穩穩地站在山石頂端。葉行也七手八腳地爬了上來。
等上來之後才知道是怎麼回事,原來這塊狀如臥牛的岩石“牛頭”位置,不知何時被人鑿出了一個圓形的小孔,恰好可以插進去一根這麼粗的釺子。葉行有些驚訝地問道:“譚師兄,這個孔是你們鑿的嗎?”
譚涵川搖了搖頭道:“不是的,原先就有,應該是古人留下來的,就是為了插釺定位用的。葉總,你既然爬上來了,就留在這裡看著吧。如果風大,就把釺子扶好、保持垂直。”
小孔的深度如今在五厘米左右,若是古人所鑿,幾百年的風化後可能比當初變淺了,但是孔底位置基本是不變的。準備好的竹釺不多不少正好是一米長,插到底即可。
體力最差的葉行終於不用再爬山了,就留在了這塊山石上,剩下的四人繼續前行。接下來的這段路就不好走了,直線距離差不多有一點五公里,但在山中上下攀援,已經沒有了小徑,不少地方還要譚涵川手持砍刀開路,中間還穿過了景區修建的遊覽路線。
丁齊有全套的登山裝備,但走得仍然很吃力,只覺手裡的箱子越來越沉,一個小時後才到地方。第二個位置是甲點,位於一處峰頂,站在這裡,視線與剛才的乙點以及朱山閒家的後院恰好呈一條直線。
峰頂有一塊平坦的岩石,上面也有一個小孔,小孔中的淤泥雜物明顯已經被清理過。譚涵川道:“阿全,你留在這裡架儀器吧。我和範師弟去另外兩個點,丁老師也留在這裡幫幫忙,不用再跟著我們爬山了。”
丁齊總算鬆了一口氣,一路上為了跟上這三個人,他的手腳都痠軟了,趕緊把箱子放下找個地方坐著歇會兒。範仰留下了三腳架,將石不全拿的箱子拎走了,與譚涵川一起很快消失在山林中。
丁齊也不好意思閒著,喘了口氣便起身幫石不全安放儀器。先將三腳架支好,三腳架的中心垂下來一個圓錐形的墜子,錐尖正對著小孔的中心。將水準定位儀裝上,看上去就像一個帶著各種旋鈕的單筒望遠鏡。調節三腳架的高度,使鏡頭的中心恰好距離孔底一米。
調節鏡頭的角度,使其對準葉行所在乙點的那根竹釺的頂端,這樣就連成了一條直線,然後再調節焦距,尋找這條直線上的各個位置,一直推進到朱山閒家的後院中。石不全弄了大概有十多分鐘,然後說了一聲:“調好了,丁老師你也看看。”
丁齊湊過去一看,感覺有點像戰爭片裡狙擊手瞄準鏡裡的鏡頭。鏡頭是一個圓框,中心還有個十字形的標線,水平標線和垂直標線上都有細小的刻度。十字標線的中心點,對準的是一雙大頭皮鞋。
朱山閒就站在後院裡,而院門是敞開的,鏡頭中的視線穿過院門,他的一雙腳恰好站在十字標線中心點上,手中拿著一根標尺杆。
僅有這麼一條直線還定不了座標,要等丙點和乙點的測量結果。理論上朱山閒需要拿著標盡沿著其中一條直線前後移動,如果恰好出現在另一臺儀器的觀測位置中,那裡便是兩條直線的交叉點。
大約又過了二十分鐘,石不全收到了一條微信,開啟一看是張照片,譚涵川發來的。照片稍微有些變形,應該是用手機攝像頭對著儀器的觀察孔拍的,但也能清晰地看見,十字標線的中心正是朱山閒的雙腳。
石不全也取出手機拍了同樣一張照片,給譚涵川發了回去。已經沒有必要再讓朱山閒舉著標尺杆找位置了,鏡頭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