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終於公佈了廠商和經銷商入選扶持計劃的名單。
廠商的名單隻有十個,入選的企業,都是國內知名的化妝品企業,沒有什麼懸念。
經銷商入選的名單可就多了,網站上並沒有公佈所有的名單,但有一個查詢系統,每個經銷商都可以在上面查詢自己是否中選。
可以說,這個結果,是令絕大多數人都滿意的。
聯盟組建之後,國內的化妝品行業,開始了一段嶄新的征程。
這個舉動,也是楊飛沉寂半年後,忽然做出的重大行動。
魏新源等老總們,曾經和楊飛討論過此事。
老總們的認知,比秘書當然要高一層。
他們認為,楊飛之所以這麼做,應該是為了賣原料。
因為現在的美麗集團,不僅僅是一家日化產品生產商,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大型日化原料供應商。
國外的洋品牌,只會蠶食你的市場,除了幾家有合作關係的外企,其它大多數洋品牌,都不會從楊飛這邊採購原料。
而國內的企業就不同了,組成同盟後,國內的化妝品企業,所有的原料,全部由美麗集團供應,這個生意是很大的,大得足夠楊飛為此而操勞。
然而,他們還是低估了楊飛這麼做的用意。
楊飛想的是,獨木不成林,獨鋪難成市。
一個人生意做得再好,如果一條街上,只有你這一家門面,又能吸引多少消費者?
如果國內的其它品牌,都被洋品牌絞殺,那國內的化妝品,楊飛就成了孤軍奮戰。
當初楊飛做日化產品時,也曾經想過這個問題:是和洋品牌一起,打垮國內其它小品牌,一統江山?還是扶持小品牌,共同發展?
楊飛最終選擇了後者。
事實證明,楊飛不僅贏得了日化江山的統治地位,還贏得了原料市場的霸主地位,至今沒有人可以撼動他。
國內的其它日化品牌,在洋品牌和美麗集團的夾縫中,也能得到生存。
而當本土日化和洋品牌發生衝突時,首當其衝的,卻是國內的中小企業。
無形之中,中小企業在楊飛和洋品牌之間,構築起了一條寬闊的緩衝地帶。
一旦戰火漫延,楊飛就有足夠的時間來調整戰略部署,不至於手足無措。
國內中小企業的存在,也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產品。
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
最實惠的,就是價格。
如果沒有這些中小企業,國內市場就不可能有價廉物美的產品存在。
此外,良性的競爭,也能促進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除了這些商業因素,楊飛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一家獨大,孤家寡人,很容易被認定為壟斷。
壟斷在任何時期都會被人忌諱。
樹大招風,殺富濟貧,這樣的事情,歷朝歷代,古今中外,都發生過。
楊飛不想成為靶子。
在日化行業如此,在化妝品行業也是如此。
事實上,楊飛的這種舉動,也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褒獎。
何況,楊飛表面上扶持這些國內的中小企業,明面上他也是獲益者,他不僅可以在原料上賺他們一筆,還可以在商場的銷售中多賺一筆錢。
正因為看得通透,所以楊飛才不惜費時費力,推動行業聯盟機制的成立。
這個聯盟,只存在於化妝品行業內部,不是業內人士,並不會關注到這些。
聯盟成立後,楊飛就致立於推動整個行業風氣的整頓。
扶持頭部經銷商,打造明星專營店。
在每個城市,都推出正規的、專業的化妝品銷售商和零售店鋪。
這些店鋪,只售賣正規廠家的產品,賣的大都是國內品牌,面對的消費地象,是廣大工薪消費階層,而這恰恰是一個極大的消費市場。
專營店遍及城市的各個角落,開在各個街道、小區,購買和售後都方便,還有前店後院這樣的服務模式,提供更大的便利。
在整個聯盟體系內,原料、廠商、產品、運輸、銷售,都是一體化的統一管理,相當於一個大型的整合集團。
經過楊飛的設計和調配,化妝品從原料的供應,到產品的生產,再運輸到各個銷售終端,形成了一條龍服務網路。
而掌握這個強大網路的人,正是楊飛和美麗集團。
在國內的化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