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雙重標準的控股企業。
此外,相比國內股市,海外股市運作效率要高得多。
只要企業本身符合要求,市場認可,很短時間即可完成發行上市的運作計劃。
因此,企業在選擇境外上市,也是出於本身對資金需求迫切性的衡量。
對於再次融資的限制,國內外也是不同的。
企業在國內首發上市後,再融資也比較困難。
首先,企業增發配股受到一系列的限制,比如說,兩次配股之間要相隔1年,3年淨資產收益率平均超過6%等等。
其次,有關配股計劃必須得到證監會的審批。而申請能否獲得批准、何時獲得批准還要取決於證監會根據股市行情狀況對總供應量的控制程度。
相比之下,在境外市場的再融資機會就很靈活,主要取決於企業本身對於融資成本的判斷。證監會和交易所只是監督有關的程式是否合規,以及有關資訊是否已經充分披露等。
國內主機板對企業三年的盈利記錄有嚴格規定,目前處於排隊狀態,能夠上市的比例不超過總申請數的10%。
國內上市能否成功,既有企業自身是否符合要求的原因,但往往起決定作用的還在於企業與決策人的關係及企業的公關水平,選擇好承銷商和保薦人也是決定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這一點,楊飛倒是不必擔心,集團當然是年年盈利的,他的人脈也很廣,再加上有李毅從旁協助,應該可以大開方便之門,儘早上市。
海外上市,也是有缺點的。
那就是收費高!
國內發行股票的融資成本比較低。
這句話倒過來說就是,同樣的一個發行計劃,在國內可以融到更多的資金。
境外資本市場的融資費用比較高。
在境內外市場IPO的融資費用包括交易所費用、中介費用、推廣輔助費用等構成。
融資費用佔融資總額的比例在不同市場之間差別很大,從5%到20%不等。
國內企業上市的顯性成本很低,但是卻可能有不少隱性成本,最大的問題是上市的時間長而且不確定。
美國上市的費用較高,一般都在融資總額的10%以上,如果融資額很小(比如有些創業板企業只籌集到幾千萬港幣),比例就可能高達20%。不過,在境外市場上市的時間較短,而且時間較容易確定。
綜上所述,楊飛決定,赴美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