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寶潔非但沒有投入一分錢宣傳熊貓這個品牌,反而一再壓縮熊貓洗衣粉的產量,並引進了自有的汰漬品牌,把所有的宣傳資源,投入到自有品牌的宣傳和發展中去。
依靠熊貓廠打下來的渠道基礎,汰漬搶佔了國內的一線批發商,迅速開啟了國內市場,再加上強勢的廣告宣傳,汰漬在短時間內,成為國內一線品牌。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的大品牌,卻一個個都在走向沒落。
活力28也好,熊貓也好,都走上了合資的道路,無一例外的被雪藏,無一例外的走了下坡路,漸漸消失在世人的視線裡。
這兩個曾經顯赫一時的國有品牌,因為一步之差,而輝煌不在,不禁令人嘆惋。
如果當初他們能堅持發展自我品牌,在已有市場的基礎上,選擇某一點發力,做大做強,相信以後整個國內的日化格局,都將大大不同。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也沒有假設。
當權者的每一個決策,都將無可逆轉的影響企業的發展。
打造一個知名品牌,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
毀掉它,卻只需要一個決定。
熊貓廠在做出被收購的決定時,並沒有意識到,這將是國有大品牌最後的機會。
也許,熊貓廠真的想借助寶潔這個龐然大物來發展自己?
也許,熊貓廠只是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賺一波快錢就夠了?
不管怎麼說,寶潔收購熊貓廠的行為,十分的順利,這是勿庸置疑的。
寶潔要求收購所有的股份。
而其中的10%,卻握在了陳若玲手裡。
當寶潔找陳若玲談判時,她問楊飛,賣多少錢合適?
陳若玲也覺得,楊飛在這個關鍵時候,要陳若玲拿到10%的熊貓股份,肯定是為了坐地起價。
只不過,陳若玲以為,以熊貓廠現在的價值,就算你再坐地起價,也賺不到多少錢,還得來回折騰!
不過,反正收購的錢是楊飛出的,她只是幫楊飛的忙而已。
誰知道,楊飛並不想坐地起價,說道:“這些股份,我不要錢,送給寶潔。”
陳若玲大吃一驚,還以為自己聽錯了!
10%的股份,送給寶潔?
這?
不是楊飛的作風啊!
楊飛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