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洗衣史上的重大創舉(1 / 2)

小說:首富楊飛 作者:拾寒階

這場日化行業的大戰,不管當初的起因是什麼,但拖了長達兩個月,這麼漫長的鏖戰,已經不是一般企業能承擔的了。

別說中小企業了,就連寶潔和聯合利華也是苦不堪言。

就像楊飛說的,進了這個戰圈,沒有誰可以跳出去,只能一直戰到敗死。

楊飛決定,用一場新品釋出會,來結束這場誰也得不到利益的苦戰。

九六年的四月一日,這個日子,在西方人眼裡,是愚人節。

但對國人來說,這一天的來臨,正是清明節活動的開始。

清明前後雨紛紛,前三天後三天,都是上墳祭祀的日子。

路邊的柳樹抽出了嫩芽,碧綠妝成一樹高,折下一枝,編個環兒戴在頭上,風味特別。

楊飛頭上,就戴著這樣一個柳條編的環,上面還插了些小小的野花。

這是蘇桐給他編制的,說戴在頭上,可以給他帶來好運。

今天的楊飛,的確需要一點好運來支撐。

潔白洗衣液新品釋出會,在北金五道口美麗大廈一樓大堂隆重舉行。

巨大的銀幕,掛在舞臺前,銀幕上反覆播放著一部洗衣粉歷史的宣傳片。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這首詩,描繪的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洗衣活動。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洗衣多使用搗衣杵,又稱搗衣砧,木質,形狀和棒球棒相似,長約30厘米,靠搗衣杵打衣服時的力量,用水把汙垢帶出來。

因此我國古代洗衣服被稱為“搗衣”。

據說搗衣杵是住在水邊的人們為洗衣方便發明的,而居住在離水較遠地方的人們發明了搓衣板。

呃,搓衣板到了後世,據說有了全新的用途?——此處不可描述。

對於洗衣最美的描述,莫過於“西施浣紗”了。

美貌的西施在河邊浣紗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了游水沉到河底,因此西施有“沉魚”的代稱,成為我國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

洗衣是最基本的家務勞動之一,也曾經是體力消耗最大的家務勞動。

經過4000年的探索試驗,人類終於找到了輕鬆的洗衣方式。洗衣機被譽為歷史上100個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不僅代表著現代工業革命的智慧成果,更使得千千萬萬的人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脫出來。

原始的衣物清潔材料是人們在祭祀或燒烤活動時,偶然發現沾上一些物質的器物更容易清洗,進而尋找原因,發現了清潔衣物的奧秘。

這種神奇的物質就是草木灰。

據記載,公元前600年,當時腓尼基人把山羊脂和草木灰混在一起造出了肥皂,腓尼基人發現了表面活性劑的優越效能,即能削弱水的表面張力,使水更好地滲入織物,分解汙垢並讓它漂浮到表面,直到最終被洗刷掉。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也發現了草木灰可以用作洗滌劑。

《禮記·內則篇》說:“冠帶垢,和灰清漱。”意思是系帽子的帶子髒了,就和著草木灰洗。

這是因為草木灰中的碳酸鉀能去除油汙。

又據《考工記》記載,古人為使絲帛柔軟潔白,將絲帛用草木灰水沾溼後,放入貝殼燒成的灰,古人稱之為“蜃”,加水浸泡。

這是因為草木灰水和貝殼灰可以發生反應,產生強鹼——氫氧化鉀。

一般衣服上的髒物質以油類為主,大部分油類屬於油脂,在鹼性條件下,其水解程度加劇,生成易溶於水的高階脂肪酸鹽和甘油。

而草木灰的主要成分就是強鹼弱酸鹽,其水溶液由於碳酸根離子的水解而顯鹼性。

在這一時期,除了草木灰,人們還使用動物油、植物油、皂角,以及鹼鹽等混搭的方式清洗衣物。

漢代時人們已經知道用天然石鹼洗滌衣物了。

金代時人們在石鹼中加入澱粉、香料,製成錠狀出售。

明末時,北京有了專門出售人造香鹼的鋪子,其中“合香樓”“華漢衝”等一直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還在銷售盒裝桃形、葫蘆形玫瑰香鹼。

老輩人說的“胰子”又是怎麼回事呢?

南北朝時,賈思勰已經提到用豬胰去垢。

唐代“藥聖”孫思邈的《千金方》裡有一個配方:用洗淨的豬胰,研磨成粉狀,加豆粉香料做成顆粒。

這就是古代的胰子,也叫澡豆。

後來人們又把胰子和香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