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沒有科研院所在背後做技術支援,而且貸款貸不到,沒有一家銀行願意借錢給像華為這樣一家小民營企業。
至於說,其他亂七八糟的扶持政策,技改資金等等,更是想都不要想。
而好處就是,華為足夠靈活,基本上可以說是他的一言堂。
只要他決定做什麼,公司一般都會透過。
不要小瞧這一點,很重要的。
就比如說跟郵電局成立合資企業,他只要決定好,整個公司的所有力量,都會朝著這個方向湧過去。
而反觀中興他們,尤其是巨龍集團,體制僵化,下面還有七個步調不一致,聽調不聽宣的生產企業,小股東們,這可真是麻煩了。
首先,要不要跟郵電局一起,辦合資企業,他們就至少要開半年的會,對可能面臨的各種政策,經濟風險,是否違規,做出充分的討論之後,才會做決定。
而即便決定跟郵電局合資,那麼對於雙方的出資比例,分配比例,運營模式,人員的派遣,是臨時的,還是正式的,去的是各自是什麼級別,誰說的算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又要至少討論半年。
也就是說等他們討論完,華為已經在華夏大地,攻城略地至少一年的時間了。
這一年的時間,不知道能讓華為跟多少郵電局簽訂合資企業,搶走多少的交換機訂單了。
正是因為想要把這一招,利益最大化,為華為奠定為了蓬勃發展的根基。
他在華為最難的時候,寧願出去借高利.貸,員工公司只發一半,甚至失敗了,從樓上跳下去的心思都已經準備好了,都沒有提前祭出來這一招的打算。
因為,他知道,這是華為唯一可以彎道超車的機會。
如果提前用了,那無疑是飲鴆止渴,自取滅亡。
然而他這個想法是好的,也是十分可行的。
但碰到,同樣是民營企業,創始人大老闆一言堂,並且體量和實力,都比華為強大無數倍的擎天通訊,那這一招就不靈了。
他所依仗的所有優勢,都不復存在了,畢竟他有的東西,擎天通訊都有,而且還比他強的多。
“而且,我真的想問,你們對現在華為所取得的成績,不滿意嗎?”任政非突然問道。
李一南他們頓時沉默了,兩個月的時間,簽訂下來了價值十二億的交換機訂單,比去年一年的都還要多。
甚至此時,華為已經可以拍著胸脯說,自己是國內第二大通訊裝置企業了。
他們似乎真的沒有什麼好不滿意的。
可問題是,如果擎天通訊不出手的話,他們明明可以獲得更多。
“可以說,我們現在簽下合同的三省四十多各市,也不是每個市現在都有訂單給我們做,我們還是有很大潛力可以挖掘的。並且還有許許多多省市是不簽訂合資合同的,這都是我們的機會。”
任政非有些恨鐵不成鋼的看著李一南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