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丹尼科夫問道。
“我覺得未來盧布會大規模的貶值,這個貶值的比率不會少於一比十,也就是說現在價值一千盧布的東西,以後需要一萬盧布才能買到。”方辰說道。
卡丹尼科夫有些錯愕,而一旁的別列佐夫斯基卻點了點頭。
別列佐夫斯基有些悲哀的說道:“這也是我的推測。”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經濟領域的數學家,別列佐夫斯基早就發現,盧布的價值嚴重虛高,和實際購買力不匹配。
這種情況其實出現在每一個計劃經濟體制,華夏也一樣。
在改革開放前華夏幣對美元的匯率長期穩定在1.5華夏幣兌換1美元左右,但是隨著改革開放之後,匯率一直下跌,一直到1993年直接從5.7貶值到8.6之後,匯率下跌的趨勢才算是減緩。
8:1左右的匯率,維持了將近十五年左右,直到2008年,經濟危機之時才算是漲了上來。
也就是說從改革開放到2008年,這整個時期,華夏人民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在匯率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只不過比前後匯率跌了五萬倍的俄羅斯人要好一些。
“這是什麼意思?”卡丹尼科夫的腦袋有些轉不彎來了。
在蘇維埃他是為數不多的經濟管理型人才,可是涉及到匯率的事情他的腦袋就有些不夠用了。
“也就說,如果我們現在欠伏爾加汽車廠一百萬盧布,那麼等到匯率貶值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只用還十萬盧布就可以了。”方辰解釋道。
而實際上更殘忍,如果真的可以拖兩年再付款的話,方辰預計至少能貶值兩千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