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天邊逐漸墜入海面的火紅太陽,方辰陷入回憶之中。
外匯緊缺這件事,幾乎貫穿整個華夏的發展史,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華夏對於外匯的使用,簡直已經到了錙銖必較,一美分已經不是掰成兩瓣花,簡直是掰成了八瓣花的地步才對。
沒辦法,華夏既然想要發展,那就少不得跟國外交流,就少不得要用外匯。
他到現在都記得,他上大學的時候,他們系主任為獲得一份外國最新期刊而愁眉不展。
那時候,華夏各學術界想要獲得成長,最好的辦法就是購買國外期刊,從中吸取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和科學發展指導方向。
甚至在那個時候,這種期刊別說對於他們了,就是對於那些教授,也宛若武林秘籍一般的存在。
因為誰掌握一本國外期刊,就意味著誰有可能將人家國外的先進技術,按圖索驥的復刻出來,這種行為在當時被美曰其名為“填補國內技術空白”。
這是可以再洋洋灑灑發表一篇國內期刊,甚至獲得各種各樣的獎項,為自己評上更高的職稱,增加有力的一筆功績。
在這種情況下,期刊的重要性自然就不言而喻。
沒辦法,誰讓國內科學技術跟國外之間相差太大了, 人家隨隨便便漏出來一點, 就足夠華夏的科研人員吃撐。
但堂堂北郵,國內知名大學,並且還是王牌院系的系主任,居然會為了一份期刊而發愁成這模樣, 以現在的觀念來看, 簡直就是不可思議。
可當時,還真是如此。
因為那時候, 別說一個繫了, 整個北郵都沒有外匯。
全校一年有可能上級只批下來一二十萬的外匯使用權,就這點錢不但要買期刊, 還要買各種各樣的實驗裝置, 試劑,並且還有支付一些出國學習老師的費用,哪夠啊!
傳聞中,最後還是系主任拿了兩千塊錢, 從黑市上換了兩百美元的外匯, 這才算是把這本期刊給買下來了。
當年, 好像系裡面還有老師根據這本期刊作出了成功, 獲得了燕京市的獎項。
頒獎的時候, 系主任臉上都快笑開花了。
這還只是華夏外匯緊缺的一個縮影而已, 畢竟引進國外技術、裝置、購買國外的鐵、銅等自然資源、出國考察學習等等, 哪個不需要外匯?
而且因為外匯緊缺的緣故, 當時即便是安排出國考察學習時, 會給一定的外匯用於在國外的花銷。
但人們,往往寧願自己吃清水煮掛麵, 也要將這筆錢省下來,然後購買一些國外時興的收音機、電視機、手錶等等。
他們都是選擇在國外付款, 等回國之後,再到友誼商店取貨, 有高調點的則是直接寄到家裡面去。
但即便已經節省成這模樣,華夏每年的外匯基本上都是入不敷出, 甚至有些年份窟窿大了, 還要朱院長他們出面問一些國際銀行借貸。
可以說,就華夏外匯緊缺的情況,已然能寫成一部華夏發展的血淚史了。
也就是這些年,華夏發展迅速, 每年能有個一兩百億美元的外匯結餘,這才算是攢下來了點外匯。
所以, 無論如何,方辰也不能將這些外匯有所損失,甚至他還要主動創造條件,讓這些外匯大賺一筆。
也正是因為外匯儲備對於華夏的重要性,所以索羅斯也不會認為華夏會有勇氣將外匯儲備拿出來。
當然了,國內和香江的外匯儲備不能動,他方辰這三百億美元是可以現在就用來救市的。
可問題是,憑什麼?
他為什麼要為香江股民的貪婪賣單?
為什麼要托住市場,好讓這些股民們先走?
當聖賢也沒有這麼當的。
“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這十個大字,所有的股民都是很清楚的,那既然在清楚的情況下,他們還選擇進入到股市中,那自然應該由他們來承擔股市中的風險。
總不能說,掙錢是股民的,賠錢是他的?
且不說他不能這麼做, 就算是他這麼做了,就他這點錢,又能頂得了什麼事?能讓幾個股民跑出來?
而且誰有能確定,這些股民跑出來之後,會不再進去?
有時候,作為韭菜就要有韭菜的覺悟,吃一吃虧,賠一筆大的,也不是什麼壞事。
如果這樣的教訓,能讓那些不適合炒股的人遠離股市,方辰也覺得挺好的。
說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