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辰看了一下工廠大門旁,赫然掛著的“燕京東方電子廠”,再看一眼段勇平的表情,頓時不厚道的笑了起來。
“方總,您帶我來這幹嘛?我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好笑的地方!”
看著方辰這賤的令人髮指的表情,段勇平真是又氣又無奈。
“沒什麼,老段,我現在就是想要採訪你一下,故地重遊,看見自己的老廠,大學畢業後的工作第一個企業,是什麼感覺!”
方辰一把攬住段勇平的肩膀,賊兮兮的說道。
嗯,沒錯,段勇平,在去嶺南之前,其實就是這家燕京東方電子廠的職工。
而方辰為什麼會來到這裡,則是因為這家企業在後世,有個大名鼎鼎的名稱——京東方。
燕京東方電子廠是國內第一批的電子管企業,是蘇維埃在一五時期,援助華夏的156個重大工業專案之一。
在那個時代,電真空器件就如同今天的半導體積體電路,是民用電子整機、軍用通訊裝置、雷達、導航、國防尖端武器、廣播電視、郵電通訊、儀器儀表等電子產品的核心元件。
而當時,華夏的電子真空工業,除了在金陵有個不大的電子管廠,就只有申城、金陵、津門等幾家電燈泡廠了。
所以經過1951年,蘇維埃部長會議批准這個援建專案之後,燕京電子管廠就緊鑼密鼓的開始了建設,並且因為軍事上對電子管的需求更大,所以最初燕京電子管廠的籌備組還隸屬於通訊兵部電信工業局。
在整個一五時期,華夏對電子工業的總投資額是5.5億元,而燕京電子管廠則佔據了其中五分之一,可以說是華夏在一五時期投資最大的一個電子骨幹廠。
而後來,燕京電子管廠也不負厚望,不但成為了華夏最大,也是整個亞洲最大的電子管廠。
其電子管年產量從開工年度的22萬隻上升到了1960年代的2860萬隻,可以說從其開工,到電子管衰落的這三十年來,燕京電子廠在國內共生產銷售電子管一億七千只,佔同期全國電子管總產量的50%以上。
可以說在那個時候,在整個燕京,能跟燕京電子管廠地位相比的,也就是首鋼集團了。
並且因為當時,這兩家企業的廠長都姓周,所以燕京電子管廠和首鋼,也被稱之為“東周”和“西周”。
另外,因為出色的技術,燕京電子管廠的電子管每年都有出口,哪怕是到了1983年這樣,電子管已經徹底走入陌路的時代,每年還要向包括英美法等十八個國家,出口了二十萬只的電子管。
但跟大部分,有著光榮歷史的國營廠一樣,隨著半導體和積體電路對電子管的代替,燕京電子管的主要客戶,軍方對電子管的採購大量減少。
燕京電子管廠1983年的訂貨量只有去年的40%,前年的30%,同年生產數量只佔工廠生產能力的10%左右。
而到了1985年,年產量更是隻有可憐巴巴的160萬隻。
雖然在那之後,燕京電子管廠經過多方救助和自救,包括改製為股份企業,試圖引進彩電顯示管生產線,請求政府撥款,員工籌款自救,和一些東倭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以及今年跟彎彎冠捷成立冠捷顯示器公司,獲得b股上市的門條等等。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燕京電子管廠改名為現在的燕京東方電子廠。
但不得不說,這一系列的措施,效果都只能說是一般,也就是在決心孤注一擲,哪怕把公司賠上都在所不惜的進入LEd面板行業之後,燕京電子管廠這才算是徹底絕死回生,有了大家所熟悉的京東方。
而且在當時,京東方其實是打算打算延續本名,起名為東方電子公司的,但奈何華夏叫東方的企業,實在是太多了,連這條街上的理髮店,都叫做東方理髮店。
所以京東方的董事長,王東生就索性將燕京的“京”字給挪了過來,這才有了現在的京東方。
如果方辰的情報沒有出錯的話,現在應該是燕京東方電子廠最為困難的前夜。
而且大概是因為他的蝴蝶效應,燕京東方電子廠並沒有像前世一樣,在七月份就成功在b股上市,而是到現在還沒有拿到上市的許可門條。
並沒有在意方辰充滿惡意的怪笑,段勇平神色有些複雜的看著眼前這座熟悉的大門。
他1977年考上浙大無線電系,然後在1982年被分配到燕京東方電子廠工作。
在這裡,他度過了自己青澀,幼稚、苦悶的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