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甚至財務上已經拖欠了不少員工工資,退休工資,以及醫療金,至於拖欠的供應商貨款更是數不勝數。
如果僅僅從資產上定義的話,彩虹公司早就已經資不抵債了。
沒辦法,誰讓彩虹公司之前生產的主要是黑白電視機用的映象管。
在九十年代之前,大家還對黑白電視機有大量需求的時候,彩虹公司產品的銷量還可以,甚至在某些電視機緊俏的時候,他們生產的映象管,還成為了緊俏貨,是需要上級批條,才能買到的。
可隨著九十年代,電視機技術的進步,大量的彩電誕生,彩虹公司的日子,自然也就變得不好過起來。
彩虹公司也不是沒有進行過積極的自救,他們曾經透過請求上級撥款,以及員工自籌等手段,籌集了一批技改資金,將原來跟黑白電視配套的生產線,改成了可以生產彩電顯示管,也就是cRt映象管的生產線,並且也生產出了一批cRt映象管。
可問題是,他們所生產的cRt映象管最大才12英寸而已,又能幹什麼?
要知道,人們通常所說的電視尺寸,其實就是cRt映象管的尺寸。
又或者簡單的說,cRt映象管,其實就是帶著顯示屏後面,呈圓錐形的那一大塊,也就是電視機裡最重要的技術,畢竟除了cRt映象管之外,剩下都是一些外殼和電路電線了,沒有什麼技術可言。
那麼這也就意味著,他們生產的cRt映象管只能生產12寸彩電。
如果說二十年前吧,彩電剛剛萌芽的時候,12寸彩電或許還會有使用者購買,畢竟黑白電視機不也是從12寸,甚至更小的尺寸一點點放大了。
可在九十年代中期,怎麼可能還有消費者願意購買12寸彩電?
他們必須想辦法,研發出更大尺寸的cRt映象管才行。
可這時候,他們好不容易籌集的研發資金,已經徹底耗盡了,並且不管是上級部門,還是彩虹公司自己的員工,都已經無力再籌集資金搞研發了。
這不是廢話嗎,半年多一分工資都見不到,家裡的老婆孩子都快要餓死了,怎麼可能,再拿錢出來搞什麼cRt映象管。
對於他們來說,有這錢,多買袋面又或者把自家兒女欠的學費給交上去,不好嗎?
後來,還是馬金泉的一個朋友,跟倪廣南的一個學生認識,知道倪廣南在做電腦,這才動了心思,找到了張如京,希望張如京能繼續拿錢投資彩虹公司,讓彩虹公司能繼續研發cRt映象管。
“經過一番考察之後,我覺得彩虹公司雖然技術上並不怎麼樣,還已經算是國內比較出類拔萃的映象管企業,最起碼是已經能生產cRt映象管了,再加上覺得他們的廠長,也比較靠譜,所以就批了五千萬的資金給他們,並且給您寫了一份檔案作為彙報。”
說完這話,張如京有些無奈的看著方辰。
按道理說,他作為擎天電腦的總裁,兩億以下的支出,只需要他簽字就可以動用,事後只需要向公司寫份檔案,彙報一下詳細情況就行了,超過兩億,才需要段勇平的簽字。
也就是說,這件事方辰應該是知道的,可就是因為方辰的懶散,弄得他跟做賊一樣。
“這不是挺好的嗎?簡直就是瞌睡的時候來個枕頭!”
沒想到,張如京居然還陰差陽錯的投資了一個映象管企業,方辰頓時大喜過望道。
雖說顯示器和電視機之間還是有一些技術差距的,但僅僅說現在國產的25寸彩電,才賣三千多塊錢,就知道飛利浦15寸顯示器,賣2100塊錢之間存在多大的利潤空間。
並且還要知道,因為國內映象管技術落後的原因,基本上所有的cRt映象管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然後再加個自己的外殼,把電路板和線路走好,就可以往外面賣了。
那麼按照這種方式來計算的話,一臺25寸的cRt映象管,進口成本應該在兩千塊錢左右。
畢竟要是超過兩千塊錢的話,那這些國內的彩電企業,以三千多塊錢的價格往外賣,是要虧錢的。
而依照方辰對那些國外企業的瞭解,就這些人的尿性,不把這cRt映象管賣到本地售價的兩三倍,他方字倒著寫。
換句話說,一臺cRt映象管在歐美的正常售價,也就是在七八百塊錢而已。
而一臺十五寸的cRt映象管,面積恐怕連25寸cRt映象管一半都沒有,成本也就是在三四百塊錢,如果算上外殼等其他成本,也就五六百塊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