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按照張如京的成本核算,即便擎天電腦能賣出去五十萬臺,成本價也應該在九千塊錢以上。
嗯,沒錯,按照張如京的意思,擎天電腦每賣一臺,就要虧損至少三千塊錢。
並且這還是張如京儘量少算,將其他跟擎天電腦無關,又或者能跟其他專案沾上邊的投入,都算到其他專案上的結果。
畢竟一臺賠三千塊錢,就算是五十萬臺,那也只是賠一百五十億而已,而方辰給予擎天的所有投資,已經達到了將近六百億。
如果說將這六百億全部都算到擎天電腦頭上,那一臺擎天電腦的價格至少要在一萬八千塊錢以上。
想到這,方辰不要輕嘆一口氣。
如果是三四年前,趕上好時候,擎天電腦就算是買不到一萬八千塊錢,但是賣到一萬五以上,還是輕輕鬆鬆的。
但可惜的是,隨著1995年,國內大幅度降低電子產品,包括電腦整機以及各種配件的關稅。
當然了,還有最關鍵的,國外廠商比如說康柏、惠普、戴爾等國際電腦廠商的大舉入侵,電腦整機的價格是一落千丈。
很快就從原來的兩萬塊錢左右,掉到了一萬出頭。
至於到現在,像586電腦這樣的老玩意,即便是聯想他們也只是賣到六千多塊錢而已。
畢竟除了方辰剛才上述的這些原因之外,還要記得半導體,存在摩根定律這種bUG般存在的東西。
半導體產品每兩年,效能增加一倍,又或者價格降低一倍。
所以說,經過四年的發展,原來兩萬塊錢的高階電腦,現在變成六千多塊錢,也就不奇怪了。
於是難題就出在了方辰這邊。
聯想他們的586電腦才賣六千多塊錢,那擎天電腦這樣,全部都採用自己研發生產零部件的國產電腦,又能賣多少錢?
頂天也就是跟聯想他們差不多,或者稍貴一點點,畢竟還存在大量的使用者不信任,產品沒有打出去的情況。
所以方辰想了想,既然已經賠錢了,那還不如說把電腦的價格給打下來算了,也就定了這麼個5999的價格。
然而這就是半導體行業的可怕之處。
同樣都是586電腦,四年前能賣到兩萬塊錢,而現在只能賣六千多塊錢。
換句話說,其他電腦廠商在四年前賣586電腦的時候,一臺能掙五六千塊錢,而他現在,一臺不但不掙錢,反而還要賠三千多塊錢。
沒辦法,半導體行業一直都是這樣,贏家賺的盆滿缽滿,而輸家別說連口湯都喝不上,還要自己上百億的往裡面貼才行。
並且這還是擎天晶片技術已經追趕上來,研發出來的電腦,效能還不算太落後,還能有消費者買賬的緣故。
如果還是之前華晶的技術,連個286電腦都生產不出來,頂多就只能生產個186,而且成本也要在一萬塊錢。
可問題是,有人會花一萬塊錢,買一臺效能在17年前的老古董嗎?
不可能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前世,國內半導體行業一直追不上美國的原因。
不但要上百億的去補貼,而且還要連續的上百億補貼,並且越往後技術越高,需要的補貼的金額就越高。
這也是為什麼,到2014年之後,上面要成立半導體大基金,並且第一期的投入資金就已經高達1387億元,並且還要陸陸續續在成立第二期大基金,甚至第三期大基金,而且投入資金也更高的原因。
因為哪怕是在2014年這樣的節點,想要追趕上國外半導體技術,所需要的花費就至少要在五千億以上了。
至於說,到了2020年,預計就要在一萬億以上了。
沒辦法,誰讓三星和臺積電當年的投入都已經高達三百億美元,也就是差不多兩千億華夏幣。
再算上之前的欠賬,這想要追上去,那可不是需要花一萬億以上。
而且最難的是,因為底子太薄,哪怕是2014年能拿出來五千億,國內的半導體企業也無法將其徹底消化,瞬間拿出來能跟英特爾、Amd、臺積電媲美的產品來。
這也是說,到那個時候,哪怕有上面這樣的支援力,可國內想要追趕上去,已經不單單是錢的事情了。
所以只能先拿出來一千多億,讓國內的半導體企業看到點前景(錢景),然後再一點點的追趕。
但方辰預計,想要徹底追趕上,估計是要在2030年到2035年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