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之所以,這麼支援克林頓先生,真的因為是你。”
比爾蓋茨看向方辰的眼睛中,閃爍著真摯的光芒。
克林頓大力發展資訊產業的資訊高速公路計劃,的確深的他心。
資訊高速公路實質上是高速資訊電子網路,按照克林頓和阿爾·戈爾的意思,它是一個能給使用者隨時提供大量資訊,由通訊網路、計算機、資料庫以及日用電子產品組成的完備網路體系。
建立資訊高速公路就是利用數字化大容量的光纖通訊網路,在政府機構、各大學、研究機構、企業以至普通家庭之間建成計算機聯網。
資訊高速公路建成之後,將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溝通方式,加快科技交流,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使人們可以享受影視娛樂、遙控醫療,實施遠端教育,舉行視訊會議,實現網上購物,享受互動式電視等。
可以說,資訊高速公路將永遠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溝通的方式,產生比工業革命更為深刻的影響。
當然了,最重要的是,這符合微軟的利益。
微軟作為一家開發作業系統的軟體公司,其生存發展的基礎,就是資訊發展。
簡單的來說,一旦個人電腦所能在人類生活取得的作用,就如之前列舉的那些,做到的話。他相信,電腦將真正的遍佈千家萬戶。
而電腦所能起到的用處越大,人們越離不開電腦,電腦在辦公室,家庭裡的比例越多,微軟才有擴張,掙錢的可能。
如果全世界就一臺電腦的話,那大概連微軟這個公司都不會存在。
不,全世界所有的軟體公司都不會存在。
就如世界第一臺現代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
埃尼阿克這樣一個長30.48米,寬6米,高2.4米,佔地面積約170平方米,30個操作檯,重達30英噸,耗電量150千瓦的龐然大物,就是沒有作業系統的。
它的計算全然是靠其體內將近三萬根真空管和二極體,七萬個電阻器,一萬個電容器,一千五百個繼電器,六千個開關來維持保證的。
但問題是,他即便再怎麼欣賞克林頓的執政方略,認為其當上總統能對微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可克林頓要是當不上總統,那不也是白搭嗎。
在去年四月份,克林頓第一次民主黨內部競選失敗之後,恐怕任誰也不會覺得克林頓有成為美國總統的可能。
畢竟克林頓只是一個州長而已,連參議員都沒當過,在眾多民主黨大佬中,只能算是個小不點。
在美國,州長只是在本州內具有影響力,而參議員則是在全國都具有影響力。
並且要知道,雖然參議員一任六年的任期已經十分長了,但一些老資格的參議員往往可以連任好幾屆,數十年之久,這樣的資深參議員不但在黨內具有非常高的地位,甚至連總統都會懼怕三分。
甚至在美國有流水的總統,鐵打的參議員之說。
所以說,他才會決定只捐贈給克林頓三百萬美元而已。
這三百萬對於克林頓競選總統,連杯水車薪都算不上,頂多只能算是聊以**,又或者提前和克林頓結個善緣罷了。
再者,雖然相對而言,美國的科技公司都喜歡民主黨,而軍工石油企業更喜歡共和黨,但他也不願太觸共和黨的黴頭。
到時候,共和黨一旦給微軟找點麻煩,又或者該給的補助不給,那就足夠讓他頭疼的了。
他其實看好的是,克林頓在下一屆的表現。
這一任到期後,布什便不能再繼續競選總統,而共和黨內暫時又沒有能夠跟布什媲美的候選人。
再加上,美國總統競選有個很獨特的地方,不管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任何一個執政太長時間,民眾都會審美疲勞,甚至對其心生怨念,覺得執政者做的不好,反而更青睞於再換一個。
沒辦法,只要做事就會犯錯,想要不犯錯,除非不做事,這是任何一個執政都無法避免的難題。
而又經過四年,毫無疑問,克林頓也會變得更加羽翼豐滿,畢竟科林現在還年輕。
如此一來,克林頓當上美國總統的可能,將大大增加。
可誰知道,半路上竟然殺出來個方辰。
方辰一個華夏人就能如此的看好克林頓,直接給克林頓簽下一千萬的支票,他為什麼不敢?
當然了,他之所以敢跟著方辰向克林頓加註,並不只是因為賭氣而已,而是對方辰所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