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朱院長這麼一說後,許建樹瞬間無言以對,甚至有種想要仰天長嘆的感覺,是他想差了,以朱院長對方辰的好感,哪還需要他美言,自自然然就給方辰開脫了。
方辰實在是太幸運了,許建樹不由有些升起了一絲既生瑜何生亮的無奈,有了一絲絲的吃味。
可以說,有朱院長這句話,擎天從各大專院校,研究所挖人的事情,基本上就一片坦途,沒有太大的阻礙,省去了方辰好大的麻煩。
最起碼在阻礙前,會掂量掂量自己可不可以無視朱院長的話。
要不然的話,即便有些科研人員受到擎天高薪的誘惑,願意拋棄自己的鐵飯碗,但其所在單位願不願意放人,恐怕就是另一件事情了。
根據他對這些大專院校,研究所的瞭解,如果走的人少,而且還是無足輕重的一般科研人員那倒還好。
可如果走的人多了,並且其中還有一些是骨幹,那就麻煩了,這些大專院校和研究所必然不會放人的。
畢竟,這些大專院校和研究所,每年也是要承接不少國家部委和省市佈置下來的科研任務的,要是今年完不成的話,那明年的經費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這對於被要求,逐漸打破大鍋飯,自力更生,甚至自負盈虧的科研單位來說,無疑是件雪上加霜的事情。
要知道,國內的大專院校和研究所,絕大多數是沒有能力自負盈虧。
甚至在原來,國家財政撥款和各部委,高校的研究經費通常佔到他們的經費的百分百,完全依靠國家吃飯。
上面要是不給錢,連工資都發不了,更別說什麼增加實驗裝置,蓋新家屬樓了。
這幾年,隨著上面逐漸放手,這些大專院校,研究所到是逐漸跟一些社會資金接觸,承接一部分國營企業,甚至民企的研究委託。
當然了,大頭還是國企這部分。
他前一段看過一份蘇副閣揆負責起草的政事堂檔案,檔案中希望各部委原本所屬的各科學技術研究所,總各部委獨立出去。
各高校願意接收的就去各高校,各高校不願意接收的,就下放給那些本行業的大型國企,實在不行的話,那就徹底獨立出去,自負盈虧,甚至可以採取股份制,吸收社會資金。
反正按照蘇副閣揆的意思,各部委作為政府機關單位,是不適合再擁有這麼多研究單位的。
累贅,需要大量財政撥款不說,最重要的還是跟社會,跟企業脫節,研究出來的東西不能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企業,以及創造價值。
往往有了研究成果之後,論文一發表,這研究成果就可以束之高閣,在資料室中吃灰了,沒人在意這些研究成果能不能得到實際應用,對社會,人民會做出什麼樣的貢獻。
不過,各部委下屬研究所數百個,並且蘇副閣揆的檔案還提到一些關於政企分離,政事堂部委內設機構精簡等等一些事情。
預計如果全部做成的話,部委內設機構精簡了四分之一,將移交給企業和地方的職能二百多項,各部委人員編制總數減少一半,約1100多家企業和院校的1020萬人走向市場。
這是一件何其龐大的事情,預計能在這一任期內的五年做成就不錯了,倒不會馬上發動。
要不然的話,憑藉著擎天的實力,方辰又能撿一大便宜,整建制的拉走兩個郵電部的研究所,絕對不成問題。
而且一想到,蘇副閣揆跟方辰的關係,許建樹顯得更加鬱悶了。
當然了,他倒不是說前者在為方辰徇私,那麼一件牽扯整個政事堂和部委,影響數千萬人,改變華夏格局的大事情,豈是因為方辰才發動的。
方辰還沒這麼大臉面。
並且以蘇副閣揆的品性,也不可能這麼做,只能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罷了。
但不管出於什麼考量,這些大專院校和研究所的校長,院長,所長都會盡力阻止科研人員辭職,不批准,不給調檔案,簡直就是再正常不過的操作。
哪怕眼見單位裡的科研人員,已經閒的只能坐冷板凳,他們也都不會放人走的。
而也正是這種種原因,導致大部分的科研人員即便有心去工資水平更高的民營企業,也會變得投鼠忌器。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兩通兩海中京海董事長,王洪德的“五走”精神。
當時王洪德是科學院計算機所的工程師,他覺得在所裡無所事事,整日裡乾的都是一些對社會毫無作用,雞毛蒜皮的小事,所以就想要下海創業,結果所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