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8章 不願成為自己最討厭的人(1 / 3)

小說:重生浪潮之巔 作者:佛即心兮

中央處理器是極少數,華夏人還沒有真正征服的現代高科技產品,沒能摘下這顆現代工業集大成者的桂冠,受到西方發達國家,準確來說,美國鉗制的產品。

在方辰眼中,設計並生產出世界一流的CPU,其難度遠遠大於核武器。

甚至這是軍用品和民用品天然存在的一個巨大鴻溝。

軍用品有個民用品所不具備的特質,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

軍用品的生產研發,可以不考慮任何的經濟成本,一切以製造出來為目的,但顯然民用品卻不行。

民用品必須考慮經濟效益,一個產品如果費很大的力氣,很大的成本研發生產出來了,但卻不能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那這就是一個失敗的產品。

再加上,社會承平已久,民用品一直都在快速迭代,為民眾生產出更好,更便宜的產品,軍用品卻並不太是這樣。

距離華夏掌握原子彈技術,已經過去五十多年,大概還沒那個人覺得,華夏當初的原子彈炸不死人。

而其中難度最大,迭代速度最快的民用產品無疑就是CPU了。

英特爾的創始人,摩爾提出來的摩爾定律至今還沒失效。

摩爾定律說,當價格不變時,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效能也將提升一倍。

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效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

以此更可以推倒出來,如果一個CPU公司,如果不能在18-24個月將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翻一倍,那他就要面臨著淘汰,虧損,在跟其他CPU公司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正是摩爾定律,這個懸在所有CPU公司的達摩克里斯之劍,逼迫著所有CPU公司不得不拼死前進,將大量研發費用投入CPU中。

因為他們稍有怠懈就會被摩爾定律碾壓的粉碎。

而在CPU上,西方世界領先華夏太多太多了,並且這種領先並不只是簡單的從技術上,而是全方位的領先。

因為想要生產出一顆合格的,具有競爭力的CPU需要十分繁雜的製作工藝,無數頂尖的裝置相互配合才可以達到。

具有一流的CPU設計只是個開始,從矽提純,到晶圓片的製造切割,影印,蝕刻,分層,封裝,測試這每一關都可謂是充滿了艱難險阻,具有極高的難度,需要極大的投入。

而CPU,卻偏偏還是一個贏家通吃的產品。

第一名拿走市場的絕大份額,第二名能勉強喝點湯湯水水,至於說第三名到以後的第N名,那真是吃屎都趕不上熱乎的。

這也就意味著,花費極大投入的CPU,往往還沒有上市銷售,就面臨虧損夭折的命運。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特性,使得國內雖然一直有倪廣南這樣的有識之士呼籲,研發生產出屬於華夏的CPU,而上面也意識到不能自行研發生產CPU的嚴重性,早早將其列入了“核高基”計劃中,但遲遲沒有太大成果的原因。

沒辦法,投入就代表著賠錢,連百分之一掙錢的機率都不會有。

甚至說個不好聽的,華夏除非做好每年扔進去數百億資金,然後至少賠個十年八年,也就是燒個幾千億,或許還能摸摸民用CPU的門檻。

然而隨著大晶圓廠的投資建設成本的加劇,這部分的投資還要增加許多。

畢竟建造一條12英寸3228nm的規模生產線需要超過40億美元,12英寸14nm生產線投資更高達100億美元。

一百億美元,七百億華夏幣,也就是建一條生產線的成本而已,想想都覺得可怕。

至於說國內CPU企業的現狀,在設計上,到算是比較可喜,龍芯,申威都算做出了不小的成績,產品有了實際應用。

比如說北斗上的晶片就是龍芯,而申威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更是雄踞超算第一名。

華為海思的麒麟晶片已經擁有了世界一流水準,在華為持續不斷,將近十年的投入下,逐漸站穩腳跟,未來超過高通驍龍系列CPU,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生產上則要落後不少,國內最厲害的中芯國際,最新的生產能力是14NM,跟最先進的7NM生產技術,還有兩代的差距。

不過,隨著荷蘭ASML7NM光刻機到來,這一情況會有不小的改善,或許能在摩爾定律走到盡頭之前,追上英特爾和AMD。

而且中芯國際也基本上可以說連年虧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