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和倭人通商,魏廣德一開始就沒考慮,因為他知道此時的日本好像有金山銀山,還有大量銅料,甚至是硝黃,幾乎大明缺什麼,倭國就有什麼。 當然,因為生產力的關係,這個時候的大明朝對鐵料的需求遠沒有後世那麼巨大,所以國內的鐵礦石也是能夠供應的上。 既然透過倭國可以解決大明朝物資短缺的問題,那為什麼要禁止通倭? 不過有時候賬不是這麼算的,還得考慮政治因素。 大明朝打倭寇打了這麼些年,不管是官場還是民間對倭國那是痛恨至極,徐階所提禁止和倭人通商恰恰撓到所有人的癢處。 我的好東西給別人,就是不給你倭人。 特別強調這一點,因為在施行這一政策的時候就會更好透過一點,最起碼從上到下的明人不會那麼牴觸。 不得不說“薑還是老的辣”這話沒毛病,魏廣德只想到利益,卻不知道先要怎麼獲得政策。 不過,魏廣德在張居正特別強調販二洋而禁止通倭後,也想明白其中的好處。 至於船支出海後最終的交易物件,已經脫離的了大明朝的掌控,唯一能限制他們的就是出海時間。 大明所謂的通東洋,其實指的是很朝鮮、琉球等過之間的交易,若是販日本時間上就很緊湊,甚至來不及。 不過中國人真的是很會鑽空子,幾乎在一瞬間魏廣德就想到透過朝鮮或者琉球和倭國交易,不過就是變動交易地點而已,雙方選擇在這兩地港口交易,自然就避免了這條政策。 倒不是魏廣德一門心思想要和倭國做生意,實在是這其中利潤巨大,而且可以補充大明國內的需求。 至於要不要利用此時明朝的強大實力教訓日本,魏廣德依稀記得很多年後,大明朝和日本是在朝鮮半島上有過第一次交手的。 如果他能活到這個時候,他不介意從中出力。 魏廣德趴在那裡胡思亂想的時候,張居正那邊也把話說完了。 “首輔大人認為,海禁之策乃祖制,不容動搖,陛下乃仁厚之君,更應該體恤子民疾苦,為一地百姓生計開放一處港口,也不會從根本上動搖海禁祖制,這也是他能想到的唯一勉強算兩全其美的法子。” 張居正說完這話也趴在地上,剩下就等隆慶皇帝決策了。 “徐首輔老臣謀國,他的法子給朕很大啟發。” 徐階率先提出開放一處港口,同時也強調其他沿海府縣繼續實施海禁之策,其實和魏廣德的想法不謀而合,隆慶皇帝也沒有太過驚訝。 因為先前張居正說出一些需要注意事項的時候,他就已經驚訝過了。 只是,他沒有馬上一口答應下來,實在是魏廣德當初提到若朝廷反對太強烈,就由內廷掌控此事太有吸引力。 內廷缺錢,而開海只是派人按船收取稅金,那是真金白銀,不是地方上徵收來的賦役實物,差別可不是一星半點大。 再等等,看朝中大臣如何應對徐階的提議再說。 隆慶皇帝此時腦袋裡只有銀子,所以目光看向高儀。 他是這次反對開海的主事人,他的態度也會很大程度影響他身後的人。 “高愛卿,對徐首輔的提議,你怎麼看?” 隆慶皇帝和顏悅色道,天子喜怒哀樂不行於色這點,他經過小半年的學習已經掌握,此時表情和說話語氣讓人看不出半點他的心情。 皮球到了高儀這裡,他現在其實也犯難。 裕袛舊人的態度讓他一開始的分析出現了錯誤,他以為此事是高拱個人主張,因為和徐階之間的對立而做出的不理智行為。 但是現在看來,貌似不是這樣。 連徐階這個老滑頭都不斷的表達他的一個態度,那就是對福建百姓生活困難的一種同情,若是真要強硬反對,那自己的名聲可就臭了。 陣營裡的人知道是怎麼回事,可其他人不會這麼想,他們會認為他高儀對百姓生死置之不顧,乃禽獸之人,還竊據禮部尚書。 想到這裡,高儀內心不由一寒。 禮部尚書,要是名聲不好,這個位置也就不要做了。 可要是自己在這裡就同意了此事,回去怎麼交代,他們能不能理解自己的難處。 至於身側的黃光升此時和他心情差不多。 本來黃光升應該支援在福建開海的,可他的家族世居泉州,也和當地海商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福建開海對他的家族來說有利有弊,利自然是可以正大光明做起海貿生意,可弊端也是不小,以前的獨門生意會增加許多競爭對手,這對於一切求穩的老一代家族長輩來說也是不可接受的。 也是由此,他收到的訊息也是盡力反對此事,絕對不能讓朝廷透過開海之議。 只不過,當這一切成為皇帝早已打定好的主意時,他們的反對又能起到多少效果,還有首輔的表態,以及次輔之前和徐階也是相同立場。 那就是他們反對開海的觀點不變,但是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來的就是,若皇帝執意開海他們也不會激烈反對,而是會接受下來。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