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書趙炳然出班奏事,跪伏餘地,後面的魏廣德臉上就是一片詫異。 他沒看到李春芳的動作,還以為兵部真有事要奏。 抬眼看到御座上隆慶皇帝也是一臉詫異,不由得心中一沉。 “奏。” 詫異只是片刻,隆慶皇帝很快回過神來,嘴唇微啟,說出一個字。 “啟奏陛下,去歲宣府報虜自萬全右衛入寇,先帝命亟檄宣大、薊遼各預圖戰守,後兵部報捷以聞,但此戰功罪命巡按、御史勘實以聞,今兵部收到堪實文書,擬對此役中功勳卓著者宣府總兵馬芳督、參將樸於漢、焦澤、王臣、張彥侯等予以獎賞,失事參將劉國,守備魏棟、張臣、郝錦、李楹,遊擊黑雲龍等予以處罰.....” 趙炳然一大把年紀,不過這會兒卻跪在殿中奏事,讓魏廣德心中不由得生起一抹擔憂,擔心哪天他官做大了,也要他給隆慶皇帝奏事。 當著這麼多人跪著奏事,魏廣德覺得臉面有點放不下。 還好,對於朝會,皇帝和朝廷百官也是越來越不待見,政務大多是透過奏疏進行處理。 是的,別看嘉靖朝的時候,官員們都指責皇帝不早朝,可那只是嘴巴說說,真要是嘉靖皇帝勤勉了,大臣們怕又要哭了。 不得不說,明朝官場其實已經開始按照雙標奏事。 趙炳然的奏疏自然得到隆慶皇帝“准奏”的答覆,邊關將士浴血奮戰取得勝利,要的自然是封妻廕子和高官厚祿,這個無論如何都不能缺了。 至於趙尚書所奏萬全右衛一戰,魏廣德去年倒是收到過馬芳的書信,知道一些。 三萬多虜騎在辛愛率領下欲攻打馬蓮堡,馬芳親帥援兵進入堡內禦敵。 馬蓮堡城牆年久失修,在此時竟意外坍塌了一部分,有將官要派兵緊急修復,卻被馬芳拒絕,而是擺出空城計詐騙辛愛。 馬芳敢如此,也是因為知道辛愛做事比較謹慎小心,他率部來援瞞不過韃子偵騎,與其耗費人力修復城牆,把戰事拉入守城和攻城的拉鋸戰,還不如示敵以弱。 以當初京畿一戰的影響,馬芳有把握讓辛愛擔心是陷阱而不敢乘機攻城。 辛愛果然中計,猶豫中只派出少量軍隊襲擾馬蓮堡明軍,到暮色漸起時才選擇大軍回營,並向周邊派出斥候偵查明軍虛實。 是夜,馬芳率部出城夜襲韃子軍營,大破之,追殺百餘里。 這一戰看似有些兒戲,不過在後世中因為《明史》中一句“辛愛以十萬騎入西路,芳迎之馬蓮堡”,被誤以為馬芳此戰擊敗十萬虜騎。 十萬,不過是虛數,根本不值得信。 若真有十萬騎,那幾乎抽空阿勒坦全部兵馬,他不親征是說不過去的。 而且,此戰戰果不大,擊殺虜騎不過千餘,所以後世對“馬蓮堡大戰”吹噓的很多,但對於戰績多是語焉不詳。 即便是馬芳列傳中雖記載此事,也多是因為“空城計”的緣故,頗有些演義的成分,也不知道馬芳這麼做是不是看了《三國演義》後產生的靈感。 而且此戰也並非一帆風順,除去一開始遭虜騎攻打丟失的邊堡外,夜襲和追擊中亦有多股明軍遭遇失敗,損兵折將。 不過還好,此戰終於是讓馬芳丟失的左都督頭銜又回到他頭上。 嘉靖四十四年韃子入寇宣府,馬芳準備不及坐事虜騎入寇,事後被追究而被嘉靖皇帝降級為都督同知,罰俸三月。 趙炳然所奏之事已了,自然起身回到班列中。 “眾卿可還有事,速速奏來。” 龍椅上的隆慶皇帝又開口說道。 次輔李春芳又輕聲咳嗽兩聲後,這才出班跪奏道:“日前福建巡撫、僉都御史涂澤民奏請開市舶,易私販為公販,朝中百官對此意見不一,今兩廣總督、右副都御使譚綸上奏請開市舶,言福建地狹民眾,百姓生活不易,多以手工商貿為生......” 這些,都是昨日在內閣中被反覆提到的,福建開海乃是為百姓生計,李春芳雖然回答稜模兩可,可在心底他也是有開海之意,只不過做為次輔,他不能帶頭修改祖制。 說穿了,顧慮和徐階是一樣的。 “閣議難以達成一致,唯有恭請陛下聖裁。” 最後,李春芳終於說道。 “陛下,祖制不可違。” 李春芳話音落下,禮部尚書高儀就已經出班跪倒,口裡大呼道。 “臣,附議。” 之後,刑部尚書黃光升也出班跪倒,他就跪在高儀一側。 魏廣德心裡嘆口氣,高儀是浙江人,黃光升是福建人,之前那些反對開海的官員,大多出自江南,甚至可以說就是浙江、福建和廣東籍貫的官員。 而支援開海的,則多以河南、北直隸官員為主。 若是再說清楚些,那就是北方官員支援開海,而南方官員支援禁海。 有禮部尚書和刑部尚書帶頭反對開海,安靜的皇極殿瞬間沸騰起來,殿中官員霎時間出列一大片,皆是附議高儀言論的官員。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