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遠戍報烽火(1 / 2)

小說:隆萬盛世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蜿蜒的山道上,一大隊騎兵正在挽馬前行。 在騎兵佇列的中間,那獨有的一輛馬車很是顯眼,前後左右不少騎兵護衛。 這就是魏廣德所在的大明巡邊大臣的隊伍,幾日時間他們就過了平谷,但是沒有繼續前行去薊州休整,而是直接轉道去了馬蘭峪, 在那裡和三屯營派來的一隊騎兵匯合開始了巡邊之旅。 需要說明的是,平谷東面的薊州,也就是後世的薊縣,並不是我們所說的明朝薊鎮或者說薊州鎮。 薊州是薊州,薊鎮是薊鎮。 明朝的薊鎮其實在遵化以東的遷西縣,在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三屯營才是薊鎮的中樞,薊鎮總兵府就位於這裡。 明代為了維護北方地區的安寧, 在東起鴨綠江, 西至嘉峪關的長城沿線設定了遼東、宣府、大同、榆林、寧夏、甘肅、薊鎮、太原、固原9個軍事要鎮, 史稱“九邊”。 薊鎮總兵府最初在桃林口,桃林口位於永平之北,東接遼東鎮,也是長城一處重要關口,但是畢竟距離京城較遠,長城上一些重要的關隘如冷口、喜峰口、潘家口、古北口等險地俱在其西,作為全鎮的指揮中心,顯然位失於偏。 於是在永樂後期,陳敬任總兵時,移鎮於獅子峪,解決了坐落失偏的問題,避開了地處前沿的弊病,但是獅子峪地域狹窄,且無衛所和屯地, 不能屯重兵以禦敵。 獅子峪位置並不理想,所以天順二年, 胡鏞任總兵時, 選擇了三屯營,闢建城池,興建營署,把鎮所由獅子峪遷到遷西縣三屯營。 從此,凡薊鎮鎮守總兵官,協守副將,分守參將、守備、遊擊等官員皆駐三屯營。 薊鎮之重,首先在於它的地理位置從東、西、北三個方面包圍著京城。 號稱京師西大門的居庸關距京城只有五十餘公里,有京城鐵門之稱的古北口也只有百餘公里,薊鎮有險,則京城震悚,薊鎮穩固則京城無虞。 薊鎮地區由塞外越邊而入的河流甚多,形成關隘密集,在兩千裡的防線上,大小隘口一百九十餘處,重要的關隘也有四十餘處,歷來兵家必爭的險關要塞,至少有東部的山海關,中部的喜峰口、潘家口,西部的古北口、居庸關。 出京城已經十餘日,魏廣德隨著大隊已經看過馬蘭峪隘口城防。 在宣府向京城發來急報後, 兵部一面上奏和研判局勢,一面向薊鎮總兵府發去訊息,讓薊鎮所轄各隘口加強防禦,所以魏廣德他們到達馬蘭峪時看到的就是城關上下明軍士卒已經嚴陣以待,隨時可以投入防守作戰中。 魏廣德隨著翁溥檢查了馬蘭峪的城防,翁溥很清楚下面這些軍將的尿性,沒有去按照花名冊點檢校閱軍卒,只是把重點放在防禦物資的籌備上。 馬蘭峪也算是長城沿線的一處重要關隘,按制應有兩千人馬駐防,魏廣德站在城頭大致估算了下,軍卒實際大概只有千餘人,也就是在這裡有接近五成的空額。 心裡嘆口氣,搖搖頭不再去想其他,跟著翁溥檢查防禦物資。 其實他也知道這可能已經算是好的了,在江南,就說九江衛的兵馬,實際戰兵只有兩成,其他在冊的八成平日裡都是農兵。 兩成能算戰兵的還是因為九江衛幾次出兵,讓衛所一直不敢放鬆軍事。 也就是這裡地處邊鎮,隨時都可能面對北邊草原的敵人,所以這裡的軍將還算知道好歹,弄了五成兵員。 離開馬蘭峪,巡邊隊伍沿途又檢查了大小城關十餘處,現在已經到了第二個重要關口將軍關,這裡也叫將軍石關。 “那石頭可真大。” 遠遠的,魏廣德就看到前面關城和關城旁邊那座巨大的石頭,彷佛是一塊完整的石塊。 “之前我聽薊鎮的人說了,那石頭名叫將軍石,據說是以前哪位將軍在那裡點兵點將,故而那石頭名叫將軍石,這將軍關的名字也叫將軍石關。” 旁邊的張吉急忙接話道,這些天魏廣德交給他一個任務,那就是交好薊鎮的人馬。 好吧,其實魏廣德想的還是他們對這一代熟悉,進退應該比較有章法,關鍵時候能夠藉此那啥。 很快來到將軍石關,魏廣德已經熟悉了所謂巡邊的流程,簡單看看城防部署,然後就是檢查城防物資。 相對來說,在兵員就這麼多的情況下,能夠加強的也就是籌備充足的城防物資,至少在遭到韃子突襲的時候,城關上的守軍有充足的滾木礌石等防禦物資使用,不用直接和韃子短兵相接。 在缺乏軍餉和訓練的明軍官兵來說,近戰、肉搏戰已經無力和外敵對抗,只能利用守城一方這個優勢禦敵。 進城以後,魏廣德和翁溥就默契的分開行動,各自去檢視一部分工作。 除了最初幾個城關兩個人還不熟悉,所以一起檢查外,之後魏廣德和翁溥已經進行了分工。 翁溥是老資歷,調進兵部也已經數年,所以防務部署這塊是他主要負責,魏廣德則是檢查防禦物資的準備情況,清查盤點大概數量和存放位置。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