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在內閣等了一會兒,徐階值房門開啟,就看見兵部尚書楊博從裡面出來。 “徐閣老,楊大人。” 魏廣德上前行禮道。 “善貸,你來這裡.....” “替瞿大人送一份條陳。” 魏廣德一邊說一邊把瞿景淳的條陳遞了上去,“因為關係到大典抄錄,所以讓我親手送到閣老手中。” “關係到大典抄錄?為何?” 徐階納悶問道。 抄書,沒他多技術含量,又不是讓他們整理書籍。 要說《永樂大典》成書的時候,肯定要經過多道篩選,需要許多稽核官,那才是比較複雜一些。 而瞿景淳他們就是監督抄書而已,朝廷給人,給物,也給錢,不應該遇到什麼困難才對。 聽到徐階這麼問,楊博也是一副饒有興趣的樣子站在一旁不走,魏廣德只好拱手道:“徐閣老,禮部所選之人,大多是德高望重的儒士,這個年紀、身體就不比年輕人,而抄書也是頗費精力......” 魏廣德把現在百餘名抄錄儒士的現狀一說,徐階就明白過來,低頭開啟瞿景淳上奏的條陳。 其實條陳很簡單,簡述遇到的困難,以及請禮部補選抄錄儒士等,只不過提議多在國子監監生之中挑選。 當然,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監生大多年輕,可不比七老八十的民間儒士,他們雖然威望很高,可抄書真的太費精力,他們完全適應不來。 “這條陳應該沒有問題,一會兒我就票擬送入宮中,爭取明日就交到禮部。” 徐階看完條陳,感覺沒什麼問題。 嘉靖皇帝對此事的關注並沒有因為時間消退,實際上他依舊關注此事。 都不需要徐階詢問,只要是被召入永壽宮,他幾乎都能在御書桉上看到一本《永樂大典》。 既然楊博在這裡,徐階也不介意讓他看一眼,總歸不是什麼軍國大事。 楊博接過徐階遞來條陳快速看過,也是笑道:“這法子好,優先從國子監監生中選拔楷書好者參與。 當初我就說,應該以翰林和國子監為主,民間儒士只需要挑選幾名參與抄錄即可,也就不會出現這麼多的病亡,影響大事。” “嗯。” 徐階點點頭,算是認可楊博的話,不過對於此事當時的安排,可不是這麼簡單的。 抄錄大典,看似只是抄書,實則是朝廷宣揚對文化教育重視的一種手段,怎麼可能這麼簡單的處理。 吸收民間儒士參與,其實也是為了向士林表現出朝廷的一種態度,對讀書人友善之意。 魏廣德送條陳的事兒辦完,自然就要告辭離開,順道就和楊博一起出了內閣往宮門那邊去。 單獨和楊博走在一起,自然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兩人兩三句寒暄後,魏廣德就問起這次戰事封賞之事。 “陛下已經下旨,讓江東回兵部一起商議。” 對魏廣德的好奇,楊博只以為是因為姜應熊也立功,魏廣德擔心朝廷薄了對馬芳的封賞,所以渾不在意的答道。 “這次江總督親帥大同軍在長城沿線設伏,重創韃子黃臺吉部,我其實不擔心馬芳,畢竟都已經是總兵官了,再升還能到哪兒,難道因此就三公三孤。” 魏廣德看楊博的樣子,猜測他的想法,於是繼續說道:“我當初也曾參與過戰事,深知全軍上下,眾志成城的道理。 大帥督戰,部下用命,才是戰必勝的先決條件。 可若是勝利了,部下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久必失人心,則離敗亡不遠亦。” “你是說,擔心江東提高大同軍部將的功勞,壓低宣府軍那頭?” 楊博聞言站定,看了眼魏廣德,伸手點點才笑道:“不至於,不管是宣府軍還是大同軍,可都是江總督的手下。” “可畢竟親疏有別,這次不管怎麼說,大同軍都是江總督親自督戰取得的勝利,大同軍從上到下,無不會對江總督抱有別樣心思。” 魏廣德只是澹澹說道。 “好了,你別繞彎子。” 楊博看了眼魏廣德,沒好氣的說道:“說吧,這次你又想舉薦誰?王爺知道嗎?” 董一奎這個人,裕王是知道的,只不過這次董一奎想要山西鎮總兵的事兒,魏廣德還沒來得及找機會說。 不過以裕王的性子,斷不會否了這種事兒。 裕王,是幫親不幫理的。 楊博倒不討厭魏廣德跑他這裡來舉薦將領,實際上他舉薦的人,總體來說都還算不錯的,也不是歪瓜裂棗胡亂舉薦。 “聽說這次平谷一戰,宣大軍參將董一奎變現不錯。” 魏廣德開口說道。 “董一奎?” 楊博低聲唸叨一句,點點頭,隨即又邁步向前走,邊走邊說道:“他這次副總兵應該是穩了,不會再有阻力。” 楊博以為魏廣德找他是為了落實宣府副總兵的事兒,其實一年前董一奎就有機會提副總兵,不過當時有西北將門的人看上那個職位,可惜遭到宣府馬芳的激烈反對。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