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伏擊(1 / 1)

小說:隆萬盛世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據《遼東志》記載:“熊山,城西北一百九十里開原,遼河西岸。” 在這部史書中記載:“宗州,在遼東石熊山,耶律隆運(韓德讓)以所俘漢民置。聖宗立為州,隸文忠王府。”確認宗州具體方位的重要參考座標是“遼東石熊山”。 宋代曾公亮所著的《武經總要》中,留下一個有關宗州地理位置的重要資訊:“宗州,治熊山縣,在熊山之陽,東遼水,南至顯州一百里”。 這裡提到了“東遼水”“顯州”,並且再次提到了“熊山”。 只不過到了如今,熊山已經不再有縣治,明初倒是曾在此處設驛站,即為熊山站,又名安慶站。 不過,隨著明初在北地的收縮,熊山因孤懸邊牆外,所以驛站早早就被裁撤,只留下一個地名。 不過在今日,熊山腳下,兩支大軍一前一後賓士在遼河平原上,近萬人馬賓士騰起陣陣煙塵,那場面也是蔚為壯觀。 楊照的命令下達後,處於後面的明軍軍陣中就分出兩支數百人的騎兵部隊,不惜馬力的加速,很快就從左右兩邊追上了前鋒明軍,進而超越,向著前方不遠處的蒙古騎兵衝去。 只是,靠近熊山的那支明軍騎兵部隊,受到山勢影響,位置更加靠近中路,有點擋在明軍前鋒的道路上。 熊山隨名為山,但其實山勢並不算高,只能算是一個丘陵山包,只不過這裡可是在遼河平原上,這才把他凸顯出來。 熊山東面就是遼河,此處也是遼河上有名的黃泛區,每到雨季必然因為遼河氾濫變成沼澤。 遼澤其實就是指的熊山東面,靠向遼河的地方。 只不過,現在雨季已經結束,沼澤也在逐漸消退。 不過也因此,熊山的東面,按理來說也是不適合大軍行動的。 而且,做為追擊的明軍,自然也不可能繞遠路,從熊山另一側穿行去包抄逃竄的蒙古韃子,更何況熊山東面可沒有道路條件讓他們通行。 兩支追兵很快就追上了韃子負責斷後的部隊,不過雙方並沒有接觸,明軍有意從兩側包抄,自然不想和韃子斷後部隊交戰。 不過這樣一來,遠離熊山的明軍追兵還好,而靠近熊山的明軍則速度受到影響,而且騎兵隊形也不再保持密集,逐漸變成一條長龍,陣型也顯得單薄了許多。 此時,韃子的前鋒隊伍已經出了熊山,兩側變得寬闊起來,追擊的明軍也已經超過韃子的後衛部隊,接近韃子的中路軍。 不過,兩個明軍遊擊卻敏銳的注意到,韃子前鋒騎兵並沒有向北方繼續奔逃,而是向左開始兜圈,顯然是要改變軍隊前進的方向。 兩個遊擊將軍此時心裡都知道,在明軍追擊到這個份上,韃子應該不會繼續逃跑了,而是要列陣和明軍交戰。 不過看到韃子騎兵的佇列,從前鋒到後衛,因為中軍軍中有大量的糧車存在,陣型被拉的很長。 而且韃子騎兵的數量,明顯沒有出關追擊的明軍多。 所以兩人此時還比較有信心,明軍有能力殲滅這夥膽大妄為的韃子。 是的,明軍遼東部隊,或許是因為地處苦寒遼東的原因,軍隊中還保持著一股堅韌的精神,戰力也是比較強的。 畢竟經常要和蒙古及北面的女真族發生戰端,即便是遼陽周邊的兵馬,也時常要拉出去支援各地。 這時期的明軍,要說野戰,或許也只有遼東軍等少數幾股明軍還有和他們一爭長短的勢力。 而這股韃子也是太可恨了,這倆月裡圍繞遼陽西面的邊牆反覆突襲,幾如無人般把這附近邊牆和城鎮搶掠了個遍,實在很傷遼東軍的臉面。 以往,韃子也是時不時就要突破邊牆大肆劫掠一場,然後大搖大擺離開。 而這次,逮著一個地方反覆突襲,也是夠噁心人的了,完全就是在欺負他們的感覺。 否則,也不會激的遼東總兵官楊照統帥遼陽周邊大軍傾巢出動,冒險出關追擊。 如果不能消滅掉這股韃子,以後遼東的邊牆將再無寧日,只怕會被韃子騷擾夠嗆。 好吧,殺光他們也是立威。 只要威立住了,以後他們的日子也就好過了。 看到韃子軍隊轉向準備正面迎戰,兩個明軍遊擊不約而同開始收斂馬力,不再像之前那樣策馬狂奔。 別仗還沒有打起來,自己胯下的戰馬就因為脫力而無一戰之力。 在這遼河平原上,若是沒有胯下戰馬,他們這些以前被其他明軍仰視的騎兵甚至連步兵都不如。 甚至,他們都已經想好,若是韃子停下逃跑,那麼在總兵官大人到來後,他就帶本隊退到陣後去,利用兩軍排兵佈陣的時機,給自己的戰馬喂些豆餅,恢復些馬力。 對於普通人看來,似乎只要騎在馬上就是騎兵。 可對於他們這些以此為生的人才知道,騎兵其實遠沒有那麼簡單。 若是不能留足馬力,即便騎士的騎術再高超,在戰陣之中也是非常危險的。 戰馬可能會因為體力不足失去奔跑能力,甚至直接栽倒。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