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隊舞,即《纓鞭得勝隊舞》還在使用。
可以說明朝的各種典禮活動,都少不了樂師的參與,在整個典禮活動中不斷演奏各自不同曲目。
搞了這麼半天,終於還是來到正題上,真正的獻俘儀式開始。
隨著鴻臚寺贊禮官再次贊唱:“獻俘”。
“獻俘。”
“獻俘。”
這次,贊禮官喊出一句後,後面錦衣儀仗、大漢將軍就開始接力,從十人到百人,將“獻俘”之聲傳出。
“快點,跟上來。”
端門下的引禮官回頭對著李成梁低聲說了句,隨後頭也不迴帶著他們就往午門走。
兩名校尉左右押解一個戰俘向前,戰俘們步履維艱,若是以往早就被身後士卒一通推搡。
不過到了這裡,自然沒人會這麼做,只管押著走就是了。
這些被帶到京城來的,其實也算是命大。
要知道當初李成梁可是留下數百人以備獻俘,不過一路行來,死了不少人,抵達京城的不過剩餘百餘人。
又從中挑選,最後就是這幾十人得以入宮“送死”。
古往今來,每有大戰,三軍凱旋之時,多向君王敬獻戰俘,謂之“奏凱獻俘”。
此古制可溯至周朝,《禮記·王制第五》有載:“天子將出徵,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禡於所徵之地。受命於祖,受成於學。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即周天子出征前,須祭天、祭地、告祖;得勝後,又將戰俘送至學宮祭祀,以此振奮將士士氣,並宣言君權神授等,可稱“獻俘禮”之濫觴。
及至明朝,獻俘禮則甚為隆重,程式嚴謹,規模浩大。
《明史·禮志之軍禮》有載:“凡親征,師還,皇帝率諸將陳凱樂俘馘於廟南門外,社北門外。告祭廟社,行三獻禮,同出師儀。祭畢,以俘馘付刑部,協律郎導樂以退。”
此次獻俘儀式,在京文武官員悉數到場。
從前面官員盡是緋服到後面青袍和綠袍,也難怪萬曆皇帝從城裡往下看,只看到盡是人頭。
此外,會同館裡暫居京城的外藩使臣,也都被帶到這裡觀禮。
不過此時會同館居住的外藩朝臣,也僅有朝鮮和琉球兩國使者。
由於多年不對外干預,使得大明朝對外的威懾力大降,過去周邊番邦趨之若鶩來大明朝覲,可如今大多已經不再,若不是還有市舶司下的封貢,怕都沒有其他番邦派人來大明。
不過魏廣德也聽說了,朝鮮和琉球使者一是來大明朝覲天子,二就是兩國之間也會有一些貿易和往來。
要知道,琉球和朝鮮雖然只是隔海,可中間還有個倭國,兩國直接貿易不便,所以大多都會先到大明交易,再各自返回國去。
終於,獻俘將校押解王杲等人到了午門下,李成梁出列,率遼東將官向門樓上的萬曆皇帝行四叩頭禮,平身後讓到一側,讓皇帝能夠看到他們帶來的俘虜。
“誰是王杲?”
朱翊鈞在龍椅上,身體前傾,用稚嫩童音問道。
王杲聞言抬頭,和萬曆皇帝四目相對。
看到御座上的小皇帝,王杲心情是崩潰的,他不能接受輸在這麼一個小娃娃手裡。
實際上別說是他,遼東將官都有些驚異的偷眼看了御座上的小皇帝。
李成梁雖然知道隆慶皇帝英年早逝,現在黃位上是個十來歲小孩,可真正看到,又是另一種感覺。
“你就是王杲。”
俘虜裡就一個人抬頭,所以小皇帝很容易就知道人是誰,隨即追問道:“就是你不斷髮兵侵擾我遼東邊鎮,屠戮大明子民,為什麼?
當年我大明好心接納爾等在關外居住,想不到盡是一群狼子野心之輩。
你也別說我大明對爾等薄待,若是不服王化大可回到北方家鄉去,我看你們就是一群不知禮教之輩。”
喜歡隆萬盛世請大家收藏:(www.630zww.com)隆萬盛世【630中文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