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魏廣德心中有了一絲想法。
緬甸那邊貌似也是部族聚居,民族很是複雜,即便到了後世那裡也不安寧。
“你先回去吧。”
魏廣德沒有表態,但是還是說道:“先把兵馬準備好,至於之後的事兒,如果有想法,可以寫份章程遞上來。”
魏廣德當初只想到用李成梁平推東籲王朝,覺得把他放在緬甸鎮守就能穩住那裡的形勢,卻是忽略瞭如果統治不當,或許又是幾十年的動盪。
現在的國力,還不如明初那時候,未必能堅持多長時間。
想到這裡,即便知道自己當初把問題想簡單了,可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目送李成梁離開,魏廣德靜靜在那裡坐了一會兒。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總歸是有辦法的。”
魏廣德在心裡給自己打氣,起身回到書案前。
看著書案上堆滿的奏疏,這會兒魏廣德沒有心思看奏疏,索性就不看了。
反正緊要的奏疏都是放在上面,不重要的才放在下面,耽誤一兩天看也不礙事兒。
拿出一張宣紙鋪開,魏廣德提起筆,就開始默默思索該如何處理緬甸之事。
這次是針對緬甸的重點,要找到實現長治久安的辦法來。
筆在手中半天,卻都沒有落在宣紙上。
如遇到反抗,進行鎮壓,那是必須的,明軍將官不可能不明白這點。
魏廣德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從根子上杜絕普通百姓的反抗意志。
曾經,魏廣德從內地衛所的情況以為,明軍的戰力很弱。
但實際上經過這些年的觀察,特別是透過和馬芳、俞大猷、戚繼光等人的交流,魏廣德已經意識到,在東亞地區,貌似整體實力超過明軍的軍隊根本就不存在。
歐洲跑過來的夷人,若是在海上遭遇,雙方實力相當,明軍水師敗北的機率很大,幾乎沒有獲勝的機會。
但是如果在陸地,貌似歐洲人也就那樣。
因為,他們能夠過來的人,實在太少了。
就俞大猷收集的訊息,一支三、四百人的夷人隊伍,就已經是一支規模很大的軍隊的。
這麼點兵力,對上一般的千戶所,那肯定是摧枯拉朽般容易,可要是對上經過訓練的,還真不好說。
更別說大明這邊基本作戰單位,其實是千戶所和衛。
水師還需要發展一下,才能出遠海。
但是陸地上,大明和緬甸接壤,他也知道緬甸貌似也和夷人有聯絡,可那又怎麼樣
緬甸人能夠招募三百還是四百歐洲人幫他們打仗
是的,錦衣衛的情報裡已經提到,莽應龍手下居然有一支人數不詳的夷人僱傭兵,操弄歐洲現在的火器,幫助東籲王朝作戰。
幾百人,也就是在歐洲或許能稱王稱霸一下,可是在亞洲,他們根本一點機會都沒有。
即便是倭國,按照錦衣衛的情報顯示,村落戰爭的規模也都是數千人,而且倭國還裝備大量的鐵炮。
這裡的大量,並不是倭國有多少多少人使用,而是指幾乎所有大名,或者在魏廣德看來就是村長,他們的手下都有人使用這類火器。
鐵炮,一開始把魏廣德也嚇了一跳。
不過在知道倭國的鐵炮其實就是明軍手裡的鳥銃後,這才放下一顆心。
明軍現在就是大量裝備火炮,若是倭國也有這樣的裝備,那以後遭遇可就不好打了。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大炮都將是戰爭之神,除非空軍出現,因為他們可以把炸藥運到更遠的地方,從天而降丟下去,替代大炮的一部分左右。
夷人
先前李成梁的話忽然間出現在魏廣德腦海裡。
緬甸好像是被英國殖民過的,周邊的印度也是,好像只有越南周邊是法國的地盤,還是從滿清手裡搶過去的。
魏廣德歷史知識匱乏,可也知道黑旗軍還是什麼,曾經參與過越法戰爭,反正大概就是說清朝打贏了法國人,但是最後把地盤丟了。
同時期似乎還在福建爆發了馬尾海戰,滿清雖然損失慘重,但是表面上還是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擊退了法軍的進攻,只不過將士的努力好像都輸在外交上了。
英國人都能長期殖民南亞,大明為什麼就站不住腳
遼東女真部族
此刻,李成梁的話在腦海裡迴盪,他似乎是說出了問題的關鍵。
東籲王朝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