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做過官的人自然知道為官之妙,還有做官的經驗心得可以傳授,故而許多官員其實都是官宦世家。
聽到有旨意,潘季馴多少就猜到為什麼事兒來的,只不過他也是剛得到訊息,對於朝廷這次反應如此迅速,還是有些詫異。
是的,浙江商人其實也是很厲害的,資訊更是四通八達,潘季馴作為掌管過河道的官員,對於商人來說,也是需要巴結仰望的存在。
所以,運河堵塞一事,他前兩日就聽人說起過了。
放下書,起身出門,就讓兒子準備接旨的物品。
,!
不多時,潘府就已經準備好香案香爐等接旨的東西,畢竟是官宦之家,自然早有準備。
在府裡準備好後,傳旨內監才走出來,對著跪倒的潘家人開始宣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我高皇帝奄有四海,留意河渠,歷朝以來治河著潘季馴復職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工部右侍郎總理河漕,兼提督軍務”
“臣接旨,萬歲萬歲萬萬歲。”
潘季馴帶著家人大喊著接旨,隨即引傳旨太監進屋裡休息。
這次傳旨雖然急,但也不急在一時,所以小太監還是很樂意的答應了。
這一路南下,可不是趟輕鬆的活計。
旨意宣了,他也想看看這位潘青天會給他什麼好處。
是的,大家約定俗成的規矩,都要給這位來報喜的太監大大的紅包,畢竟是又有官職了。
這種紅包,就算是素來以剛正不阿聞名的海瑞,也是不能免俗的,只不過會根據囊中情況左右,多少就不定了。
紅包,當然不需要潘季馴考慮,自有家人來準備,他大兒子潘大復就直接命人拿出一筒紅紙包裹的通寶做為紅包。
二十塊大洋,是的,就是一卷大洋。
二十兩銀子的紅包,其實也不算少了,給多少其實也是有規矩的,看傳旨太監的品級而定。
這位,一看就是宮裡某位太監的手下。
一般來說,京城裡傳旨,都是皇帝身邊的隨侍太監傳達。
出京城的,算是美差,一般太監可接不到,也是這些有地位太監安排人出來辦差。
潘季馴很客氣的把人引到正堂喝茶休息,也是想打聽下這次復起的原由。
畢竟,他都因為這輩子無望了。
魏廣德其實有點以君子度小人,潘季馴並沒有出手謀求起復,因為此時他其實還沒有想好治河之策,這道旨意多少有點趕鴨子上架的意味。
“李公公,我已經安排家人準備酒宴款待,都是粗茶淡飯,還請公公不要介意,這一路辛苦”
坐下後,兩人就是一陣寒暄。
很快,潘季馴也知道了這位李公公的背景,馮保的幹孫子。
這個李太監估計也知道潘季馴怕是不會知道他乾爹是誰,所以直接把幹爺爺搬出來了。
當官的,誰還不知道馮保的大名。
“我也是從幹爺爺那裡接的差事,呵呵,別人可接不到這等好活計。”
那小太監不忘給自己臉上貼金,不時說出馮保的名字來抬升自己。
明朝內監的衣服,和官服一樣,都是有明顯的等級差別。
就眼前之人,連品級都沒有,所以一開始潘季馴也沒怎麼放他在眼裡。
即便知道他所謂的背景,也是如此。
畢竟,文官看不起內監,這是傳統。
不過,該有的面子還是要有的,何況他現在還有求於人。
看了眼下首站立的大兒子潘大復,他當即會意的點點頭。
父親的意思他明白,自然是加錢。
“李公公,到現在本官還在納悶,怎麼朝中忽然就想到我,讓我起復?”
寒暄一陣,潘季馴也是直入正題,他要搞清楚是怎麼會事兒,免得不知不覺進了別人挖的坑裡而不自知。
要知道,他和朱衡關係不好是心知肚明的事兒。
“這個事兒啊”
小太監很會賣關子,說出這話,似乎給潘季馴透露出來一些東西,他知道,但就是不乾脆說出來。
“還請李公公告知,本官自有重謝。”
潘季馴笑呵呵對李太監說道。
“哦,潘大人會意差了,小的不是那意思。”
潘季馴可以在他面前自稱本官,而他卻不能自稱本公公,因為他還不是正兒八經的太監。
這點差別,他們進宮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