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魏廣德一進內閣,就叫來蘆布。
“茶先不忙泡,你給我把條子送出去。”
魏廣德吩咐道,在他面前,是墨跡未乾的一張紙條。
魏廣德拿起紙條,放在嘴邊吹了吹,看上去有些幹了,也沒摺疊,直接交到蘆布手裡說道:“把條子叫外面的人送到兵部去,交到譚大人手上。”
“是,老爺。”
蘆布恭敬的雙手接過,正要退出去,忽然又聽到魏廣德的喊聲。
“稍等下,我再寫張條子。”
魏廣德又鋪好一張紙條,提筆快速在上面書寫。
片刻後收筆,又是拿起來吹了吹,遞給蘆布說道:“這張送到工部交給江大人。”
蘆布一手一張紙條,答應一聲,這才退出值房,快步向內閣外走去。
不過走在路上,蘆布還是好奇的看了眼上面的文字。
給江治的字條上文字不多,只是要工部安排山東的船廠造二十條大船,要適合在松花江和黑龍江行駛的大船。
而給譚綸的字條上,文字就多了不少,其中內容讓蘆布都有些驚訝,因為裡面提到一個官署名字。
“奴兒干都司。”
蘆布差點叫出來,因為這個地方他也是聽說過的,更知道這個衙門雖然還在,但已經搬到遼東那邊去了,朝廷實際上已經放棄了這個地方。
雖然沒有明文,因為大明是不允許放棄任何領地的,這也是大明的祖訓之一。
從成祖開始,皇帝就不允許放棄土地。
雖然在宣德年間奴兒干都司內遷,但朝廷也不敢說放棄那片土地,只是說交給當地蒙古及女真人繼續生活在那裡,維持大明對那裡的統治。
現在,魏廣德的字條裡就清楚的寫著要兵部行文遼東,抽調一個千戶所進駐奴兒干城,重建永寧寺。
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原為元代徵東元帥府,明永樂九年正式升級為都司。
奴兒干都司治所在黑龍江下游東岸的奴兒干城,下距黑龍江口約200千米,派到奴兒干都司的官員和駐防軍都在這裡。
原有衛、所四百餘,屯駐軍隊,轄區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
永樂十一年與宣德八年曾二次在奴兒干城修建永寧寺,並立有二碑。
所謂永寧,其實就是祈禱永世安寧之意。
奴兒干都司境內有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達斡爾及少量漢人等民族人民在此生活,多以採捕為生。
轄區內分置衛所,明朝政府還任命各族首領掌各衛所,給予印信,仍其習俗,統其所屬,以時朝貢,貢物有海東青、貂皮、馬匹、珍珠等土特產品,相當於內地的賦稅。
明政府在元代驛站的基礎上,恢復了奴兒干通往內地的驛傳,密切了奴兒干同明廷的政治聯絡、經濟往來和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奴兒干都司下轄的三百八十四衛和二十四所,其實主要就是沿黑龍江下游分佈,即保障交通,也有充作驛站的目的。
以這些衛所據點,輻射周圍區域,以實現大明對當地的統治。
按照魏廣德的考慮,自然不會如同當年那樣,搞出四百個衛所這麼大的規模。
沿途選擇幾個條件好的衛所重建,建立更加強大的堡壘,進駐一個百戶所就足夠了。
當初的毛子不也是這樣,建立堅固的堡壘,憑藉槍炮就可以抵抗數倍與己敵人的進攻。
沿途安排幾個據點,剩下幾百人就直接進駐奴兒干城,把那裡打造成堅固堡壘。
至於庫頁島,也可以進駐一個百戶所。
實際上,在大明抵達這裡的時候,庫頁島上也是有常住民的,大明在官方文書裡稱其為苦夷人。
魏廣德翻閱奴兒干都司文獻的時候,還曾經讓他看到過一個讓他深藏在記憶裡的地名,那就是“廟街”。
實際上,最早魏廣德一直以為廟街是在中俄邊境附近,可能就是黑龍江河對岸,畢竟據說滿清時期俄羅斯人曾經在這裡大肆屠殺過當地百姓,其中也包括漢人。
現在魏廣德才知道,原來廟街在奴兒干城,從大地理位置上來說,其實就是庫頁島西北端大陸東邊,這裡也是黑龍江下游的入海口。
好吧,和後世他熟悉的中俄邊境,應該說隔的很遠很遠。
所謂廟街,其實就是奴兒干城南黑龍江江畔一個寺廟匯聚之地,每年一定節日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