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期籌集的數十萬兩白銀,最後變成了北京城的外城牆。
“呵呵”
聽到張居正的話,魏廣德就知道他是誤會了。
“善貸何故發笑?”
張居正詫異問道。
“叔大兄莫不是忘記緬甸以後是什麼樣子了。”
魏廣德出言提醒道。
“嗯,那又如何?”
張居正一驚,忽然心中有了一點想法。
“將士們的犒賞,未必就非得是金銀。
那些緬甸王公大臣、土司首領的土地,大可按價分給有功將士們。
那個朝廷有意在緬甸駐軍,直接給軍士發放十畝、二十畝田地。
,!
為了保住自己的田地,想來他們對敢反對大明的人,是絕對不會心慈手軟的。”
魏廣德說道,“何況聽說內廷沒過幾年都要派出天使去緬甸採購寶石,想來那裡寶石礦藏應該不少。
以前這些礦藏應該屬於緬王或者土司,現在直接賣給商人,讓他們出錢贖買經營即可。
佔下那麼大的地方,總有來錢的路子。
羅汝芳此人官品不錯,從雲南官員對他不待見就可見一斑,由此我認為此人當是朝中少有的正直之臣。
此事,交由他來做,定能把朝中耗費彌補回來。”
對魏廣德來說,只要有了地盤,還怕變不出銀子嗎?
緬甸的資源應該不錯,藉著這機會,把緬甸的礦藏乾脆直接變現得了,補充下大明朝廷的財政。
至於之後駐軍的靡費,自有朝廷的賦稅補上。
想來緬甸的糧食一年兩熟沒問題吧,那等於就是多了個湖廣出來。
有了海路,這些糧食運回來也方便,根本不存在張居正想的,打仗就是虧本的可能。
西方國家就比較現實,人家是奔著利益打仗,開戰前就知道要的時候什麼。
結果就是彈丸小國因為戰爭,國力反而越打越強。
反觀大明,每次都是被動迎戰,然後自然都是虧本,給本就不富裕的戶部雪上加霜。
之前不管是佔下小琉球還是呂宋,都沒有給大明帶來實質上的好處。
甚至,大明還要先向那裡投入,短時間內還不會有彙報。
其實,回報是有的,比如小琉球的木材,只不過大明的官員一般不會怎麼關注這些資源。
需要木材,採買即可。
水師找到了木材來源,不再採買,他們就不會想起這其實也是收入。
或許知道,只是懶得說,畢竟少了採買就少了財路。
所以在他們看來,明軍駐軍小琉球,還得浙閩負責運送糧草,實在虧得慌。
不過,大明的京官們卻從未注意過越往南面,糧食成熟快。
許多官員還在為廣東、瓊州等地糧食一年兩熟津津樂道,認為實在是天下一大奇事,卻不知道出了南洋,稻米一年三熟都不奇怪。
也就是當地土著懶惰不堪,所以產量才不大。
而到了後世,東南亞,包括緬甸,印度許多地方的稻米產量那都是非常之高的。
這些地方,也都是稻米的主要出產國,中國每年都需要進口一部分稻米彌補國內糧食產量的不足。
可以說,也就是這時代的明人訊息閉塞。
魏廣德相信,一旦緬甸稻米一年三熟的訊息傳回國內,必然震動大明,朝廷的目光不可避免也會轉向那裡。
因為只要手裡有足夠多的糧食,那天下事就好解決了。
中國人太過勤勞,所以他們固執的認為田地的產出才是財富的根源。
當知道南方富饒的土地後,後果是什麼可想而知。
就算不離鄉背井去那裡,在那邊建個莊園總可以吧,特別是國內那些糧商。
魏廣德也希望大明能夠獲得更多的高產田地,以緩解未來百年這片土地上必然出現的“小冰河”時期帶來的災難。
雖然,魏廣德並不確定那時候的官員和商人們,是否會讓災民獲得這些糧食。
但總歸是個希望。
魏廣德是這麼想的,可此時的張居正和張四維則在考慮他說的話。
“用田地獎勵那些將士,變賣礦藏補充財政虧空。”
張居正忽然覺得似乎有點道理。
他一開始沒想到緬甸的土地,那是因為在他的固有印象裡,緬甸那就是窮鄉僻壤,根本就沒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