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只留下一地的屍體。
按照迷信的說法,炸營是一種不祥的預兆,預示著部隊面臨著滅頂之災。
當炸營發生時,部隊為了避免災難,一般採取守勢,取消一切進攻性計劃。
一旦遇到營嘯,再厲害的戰將也會頭疼不已,一籌莫展。
這也是軍營嚴明軍紀,夜晚需要保持肅靜的主要原因。
緬軍近期和明軍在保山城牆上拉鋸,精神狀態就一直保持緊張和壓抑,是有可能發生營嘯的。
不過,既然兒子說沒有發現緬軍大營有自相殘殺的情況發生,那就不是營嘯,但也只剩下一個可能,那就是莽應龍扛不住了,要跑。
不過,趁夜出逃,其實在李成梁眼裡,這似乎是最被動的一個辦法。
還是那話,這個時代的人普遍患上的夜盲症,讓將領一般都不會選擇夜晚行動。
如果是李成梁,就這幾日觀察到的情況,他如果坐在莽應龍的位置上,他會選擇在派出緬軍投入到過程時,抽調營中精銳先期後撤。
那時候是大白天,只要封鎖前營,就不會鬧出多大亂子來。
須知當下的局勢,損失是一定的,但只要可控就行。
拋棄不必要的兵馬,讓他們為大軍撤退斷後,為將者哪會在乎他們的死活。
“如樟,召集城裡將領來議事堂說話,不要驚動各處軍營,還沒到開打的時候。”
李成梁長長呼吸兩口,這才趁沉著的吩咐道。
他知道,明緬之戰已經到了分勝負的時候了,但越是這個時候越不能大意,認為佈局完善立於不敗之地就做事毛糙。
還是那個原因,明軍其實也不善夜戰,特別是大部隊的混戰。
一般來說,所謂善於夜戰的部隊,往往都是小股軍隊偷襲混裝敵軍,有明確的進攻方向,也就是大家其實夜視都不好,但偷襲部隊就是隻往一個方向打,前面的自然都是敵人。
這樣一路衝殺,直接把對方軍營打穿。
而一旦遭遇纏鬥,那就發訊號後撤,絕不戀戰。
因為不善夜戰,李成梁自然不會趁夜就派出明軍開始追擊緬軍。
先前李如樟已經說了,緬軍前營沒有異常。
顯然,那就是被莽應龍拋棄的部隊。
明軍從保山城出發,還要先攻擊防守森嚴的前營,殊為不智。
“爹,不派兵馬出城嗎?”
李如樟聽到父親的話,有點小失望的問道。
收到訊息,以為父親會馬上發兵攻打緬軍,拖住他們的。
可聽父親話裡的意思,似乎不打算現在出兵。
“不急。”
李成梁只是淡淡開口道。
說完話,李成梁就轉身進屋換衣服,雖然當兵的可以睡,可他們做將領的卻不能,還得策劃好明日作戰計劃。
緬軍後撤,就算狼奔豕突,那麼多人馬,至少也需要一個整天的時間才能趕到潞江碼頭。
而對於明軍騎兵來說,不過半日就夠了。
明日一早出發,騎兵中午左右就能抵達碼頭,強襲一波,摧毀那裡的碼頭和船隻,就能讓緬軍大部留在這潞江東岸。
除非,莽應龍後撤也是按照標準行軍,大軍行進幾十裡就紮營,一步步後退。
那樣,李成梁不排除自己會派人先一步守住潞江碼頭,伺機渡江奪城,直接把緬軍包圍在保山和潞江之間。
李成梁絕對不會算到,自己兒子偷襲木邦的舉動,雖然被莽應龍識破了他們包圍的計劃,但卻誤判了明軍的來源,以為是南路明軍主力沒有攻打東籲城,而是奔著他來的。
南北兩路明軍,打算把他們包圍在緬北崇山峻嶺之中,困死他們。
有了這樣的想法,再有明軍跨海而來,自然是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讓莽應龍沒有信心抵擋住明軍攻勢,選擇走最遠的孟密路線返回緬甸。
在莽應龍看來,實在不行,嚮明國皇帝遞上一份言辭卑微的降書就好了,總不會把他們斬盡殺絕吧。
是的,從皇帝的角度,自然看不上他莽應龍的人頭,也不會對緬甸有太大興趣,這受限於這個時代的通訊範圍。
大明的疆域已經很巨大的了,除非真的放權,給那些所謂的封疆大吏,否則要治理好這個國家已經很是勉強。
繼續擴張領土,有的時候絕不是好事兒。
只是,莽應龍沒算到此事主導來自後世的靈魂,他的視角也不是這個時代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