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人們的活動不免會產生垃圾和排洩物,加之沙塵襲擾,隨之就出現了環境問題。
明清時的北京給外來者留下的印象首先是其高大雄偉的城牆,據說城牆頂部能並行十二匹馬。
進入城內可以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和衙署,城區市井繁華,商業繁盛,“都下生齒益繁,物貨益滿,坊市人跡,殆無所容”。
明代北京最繁華的街市是大明門與正陽門之間的棋盤街,據《皇都積勝圖》顯示,棋盤街上處處高張布棚,縱橫夾道,貨物形形色色,遊人熙熙攘攘。
到清代,棋盤街發展出了熱鬧的商業街區大柵欄,人稱“京師之精華,盡在於此”。
但就在這繁榮景象的背後還有著另一些讓人難忘的記憶和煩惱。
後世人都知道首都的沙塵天氣,實際上早在明代時就已經出現。
大風挾帶著細粉似的塵土撲面而來,直到清代情況未有好轉,“每當風起,塵氛埃影,沖天蔽日,睹面不相識,俗謂之刮黃沙,月必數次或十數次,或竟月皆然”。
北方的風塵讓初來京師的南方士子很不習慣,來自福建的謝肇淛在筆記中寫道:“燕、齊之地,無日不風;塵埃漲天,不辨咫尺。江南人初至也,甚以為苦,土人殊不屑意也。”
而本地人對此卻習以為常,北京無孔不入的風沙,在狂風吹襲之餘,弄得室內到處“飛埃寸餘”。遇到這樣討厭的天氣,住戶用紙糊窗來阻擋沙塵的侵入,“燕地風沙無微不入,人家窗牖多糊紙以障之”。
明清時期北京環境狀況的還有一個很不雅觀的現象,就是街上便溺,某些人隨地大小便。
這在初到京城的外地人看來尤感驚訝,“北地糞穢盈路,京師尤甚,白日投裸,不避官長,體統褻越,小人相習而暗消敬憚之心”。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城內衛生設施不足,缺少茅廁。
一般人家都不設茅房,婦女使用馬桶,“城中人家都無坑廁,其婦女溺器,清晨則傾門外溝眼中。”
糞便倒入溝渠,使得溝渠不通,故而需要定期淘溝。
儘管這個年代京城也有了糞夫,專門負責掏糞送往城外,城內“糞穢盈路”的現象依舊。
說到底,還是時代原因。
北京用畜力多,使得“京城內外,大街小巷,各部院衙門前後,騾馬糞隨時遍佈,一遇雨雪,調成泥糊,臭不可聞,儼然一片大糞廠”。
所以,京城的糞便可不止是百姓的,還有滿街的牲畜。
後世用瀝青鋪路,這個時代就是牲畜糞便撲街,可以想象雨後是個什麼場景。
垃圾和糞便,以及因此導致的四九城排水不暢問題,魏廣德這次都打算一次性解決。
沙塵沒辦法,可對於抓衛生工作,魏廣德卻算是駕輕就熟。
溝渠堵了就清淤疏通,這個就是投入人力的事兒。
人力,五城兵馬司有的是人,根本不存在什麼問題。
據說北京城第一次全城衛生活動還是八國聯軍這群侵略者做出來的,想想都覺得丟人。
魏廣德既然來了,又想到了,自然就要徹底把這個事兒解決掉。
“那好,我下條子,招順天府尹和兵馬司指揮來,把事兒交代給他們。”
張居正把活兒交到他手裡,魏廣德也沒有要推辭的意思,當即就接受下來。
沒人比他更懂怎麼做好這個事兒,而且京城日積月累的垃圾糞便,可能五城兵馬司人手還未必夠用,說不得還得從京營調集官兵幫忙。
總之,大明的京城,那就得是這個時代最大最乾淨的城市才行。
自己生活在這樣的城市裡,也會覺得舒適許多。
若不是魏廣德有後世見識,也只會因為司空見慣根本不會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