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進行統治,實行和內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
真正實施是在清朝的雍正時期,在西南滇、黔、桂、川、湘、鄂6省實行的廢除土司制度,設立流官治理的改革。
自雍正時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規模地推行“改土歸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襲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調動的流官,隨之進行清查戶口、丈量土地、核實賦稅等工作。
改土歸流強化了清政府對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打破了原有土司制度“蠻不出峒,漢不入境”的民族禁錮,推動了民族融合以及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治理、版圖開拓與鞏固的重要政策。
大明朝沒有推行過,一直維持著土司制,這也是明朝中後期西南叛亂不斷的原因。
遼東的女真部族,本質上和西南的土司制是一樣的,都是部族首領說了算,擁有實際控制權。
畢竟,女真部族南遷,當初只是在邊境地區依附大明,而不是併入大明。
大明從未對女真的人口等進行核查,頒發戶貼,編制魚鱗黃冊等實質性統治的標誌。
魏廣德對歷史不通,但是一些歷史名詞還是知道的,改土歸流就是一個。
畢竟當初的電視劇《雍正王朝》他可是大部分都看過,自然有點印象。
不過電視裡畢竟很片面,雖然提到改土歸流,但對整個過程中涉及很少,對於推行中的殘酷性並沒有展示出來。
過去,魏廣德自然不會想到,但是現在位置不同了,瞭解的情況也更多了許多,所以他呢狗想到,一旦在大明朝推行改土歸流,那必須有大將坐鎮,威懾宵小才行,否則必定又是一場叛亂。
“張學顏,哼哼。”
魏廣德繼續吃飯,不過也打定主意,今天去了內閣,就把戚繼光的書信交給張居正看看。
張學顏是張居正的人,只要說動老張,遼東就很好處理。
只要找個理由,戚繼光帶兵去把紅力寨和沙濟城再平一次就是了。
當做一個偶發事件來處理,是邊將依據女真突襲而做出的被動應對,而不是遼東和朝廷策劃的行動。
魏廣德相信,張居正審時度勢之下,會理解這麼做的好處。
畢竟留著王杲的兩個兒子,早晚都會在遼東引起禍端。
早點剷除才是上策,否則一旦他們準備妥當,再聯合蒙古土蠻部起發難,遼東可就麻煩了。
吃過早飯,魏廣德出門前去旁邊院子,見了見遼東來的親戚,這才離開。
昨日到京,自己回來晚了沒見到人,這個理由很充分,但是第二天還不見人,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傳出去,還不被外面說成他魏廣德出息了,瞧不起窮親戚。
到時候這個事兒,說不得就會被不安好心的御史上奏彈劾他一本,噁心下他。
魏廣德雖然在朝廷上與人為善,但他不是黃金白銀,不可能做到人人都喜歡。
而且,喜愛和憎惡,往往由不得人。
大明的朝廷,禁止朋黨,但實際上也是涇渭分明的,那就是鄉黨,還有以師生關係為紐帶聯絡起來的一群人。
科道言官雖然知道鬥不過閣老,但發現有道理的事兒,還是會上來參一本。
傷不到人,但噁心人,也體現出他們的價值來,為自己的考評加分。
對此,早前如嚴嵩、徐階,現在的張居正、魏廣德皆都毫無辦法,只能儘量護持自己,免得被人抓住小辮子。
畢竟,他們的手還沒伸進都察院,葛守禮可不會給他們面子。
都是不痛不癢的小事兒,也不值當大動干戈。
出了府門,坐上轎子,裡面已經被清理乾淨,沒有了昨日殘留。
魏廣德撩開轎簾,沿路看著京城繁華的街市,擁擠的人群。
現在的大明,商業還算繁華。
老百姓確實掙得不多,但大明朝物價也不高,京城普通百姓雖然不能說頓頓吃肉,但一個月吃兩次還是可以辦到的。
只不過出了京城,到了地方就看地頭了。
風調雨順的話,地方上百姓的日子也還過得不錯。
可若是天不遂人願,出現災情,老百姓抗災能力也很弱倒是事實,畢竟他們頭上的那些士紳老爺可不是善男信女,可不會心慈手軟。
“只要中原沒有戰爭,其實大明的百姓生活也還是不錯的。”
魏廣德心裡感嘆一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