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2章 放棄騰衝(2 / 3)

小說:隆萬盛世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內閣辦公場所。

圍繞著紫禁城的是皇城,亦是壁壘森嚴。

在城牆內,皇城中各種設施一應俱全,有銀庫、倉儲以及原材料加工和製造工場,諸如生產糕點、糖果、藥、酒、皮革的作坊以及針工局、銀作局、經廠、織染局等,甚至還有製造槍銃的工廠等。

這些部門大多由宦官統領,只有少數部門是以文職官員的名義進行管理。

其他的宦官衙門從上述的倉庫和作坊中領取供給,用來維持紫禁城的正常生活。

皇城中的文職部門有都察院,它負有監督庫房的職責,還有光祿寺,名義上歸屬禮部,所有這些衙署及生活服務設施超過50個。

,!

這些服務性機構主要是為皇室服務,他們的運作無法同政府的職能完全分開。

大量質地優良的棉麻綢織物主要供應嬪妃宮女,也賞賜給外國的朝貢使團以及文武官員,皇帝銀作局為紫禁城生產銀器,也為重要的檔案刻字製版

明朝皇帝的基本職責之一就是在一個豪華的地方履行無休無止的朝廷典禮,諸如大型宮殿的開工、宮裡宮外的各種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大婚和許多相類似的活動等。

這些活動耗資巨大,我們很難確切地知道哪些是皇帝個人的開銷,哪些是國家支出。

皇室也沒有專門的管理部門,所以所謂的“內帑”其實很多時候只是皇帝的錢包,可未必會用在皇帝身上。

宮廷開支,一般是諸如採買棉布、絲絹、茶、黃蠟、染料等,所有這些物資的數量很大。

無疑,宮廷開支與公共資金混淆不清嚴重地損害了財政管理。

名義上,宮廷的倉庫分屬於戶部、工部和兵部管理,實際上,大臣們僅僅是保障供應,他們對於儲存在宮中的物資沒有多大的支配權,這是君主的特權。

就管理倉庫而言,文官僅是記賬,而宦官卻掌握著鑰匙。

有明一代,高階太監頻繁被派遣執行採買監造使命。諸如採辦監造宮廷用具、瓷器、緞匹等。宮廷用具在南京生產。

要不是由於宦官們在採辦冋程中,經常利用運河夾帶私物,要求額外的政府運輸,這些採辦活動還不會引起太大的爭議。

諸如花瓶、直徑超過10尺的碗、象棋子、瓷屏風、祭祀器皿以及光祿寺所用的陶瓷用具,絲絹產於浙江與南直隸,品種多樣,顏色與花樣不一,專供內需。

其中某類產品有時一次定做數十萬萬件之多,生產這些貢品所需的勞動力與原材料都要由地方政府提供,還包括後勤保障。

這一問題一直是文官與宦官之間處於緊張狀態的原因。

因為物資與力役的需求都會擠佔戶部與工部的收入,同時它也會影響到省級官員對地方事務的管理。

其中一個最容易引起爭議的事情是辦納上供物料。

內庫的上貢物料供應都有相對的定額,或按地方田糧分攤,或按裡甲派徵。

即使是財政吃緊之時,這些額外的科派仍然是政府各部的責任,為供上命,只能挪移各部錢糧。

一些特供物品可能被折成銀兩由各部擷取,但各部有責任供應宮中所需各色用品。

所以,別看朝廷每年都要撥給內廷大筆銀錢,但實際上更多的財政支出都藏在各地上貢的貢品之中,難以分割。

內廷所需物料,也並非是由內帑進行採購。

太監為什麼可以把皇宮裡的採買弄出天價?

因為大部分採買不需要他們花銀子,所以要把庫存的金花銀用出去,以便來年繼續向戶部伸手,可不就只能提高一些東西的單價。

否則要是財政預算花不完,來年朝廷可就有理由削減支出了。

這種鬥爭與掌管內庫的宦官的既得利益混在一起,成為明代後期稅收無法完全拆成白銀的一個原因。

說出明清內廷支出,其實也是因為魏廣德大概已經知道馮保的盤算。

秋後,內廷必然會大肆採購一番,為後宮準備過年的物料。

相信到了那個時候,馮保才會對王國光發難,列出一張朝廷無法接受的採買單子。

到時候,只要王國光敢拒絕,馮保就會把事兒捅到慈慶宮去。

別說兩宮太后會秉公辦事,實際上面對事關自己的公事,兩位太后是絕對不會站在外廷角度考慮的,只會對內閣和戶部施壓。

到時候,只要說幾句王國光的讒言,這老小子可不就直接滾蛋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