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3章 大軍壓境(2 / 3)

小說:隆萬盛世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車裡、八百等宣慰司,剛剛又擊敗了木邦,緊接著就出兵孟養,這不得不讓沐昌祚考慮莽應龍到底能召集多少軍隊的問題。

之前寮國、車裡等地就不說了,或許當地百姓已經臣服,緬甸不需要派駐多少兵馬就能穩固統治。

可是剛剛擊敗的木邦,就絕對不是隻派出少量兵馬就能維持好統治的地方。

現在還有能力包圍孟養,這讓沐昌祚必須搞清楚莽應龍手裡能夠動用軍隊的多少。

這很重要,事關明軍介入的成敗。

若是明軍調集的兵力少了,肯定不頂事兒,到時候要是吃了敗仗,他們一群雲南的官員多落不到好。

朝廷可不會僅僅處置一個左都督李成梁,而是會遷怒他們雲南的官員。

沐昌祚有這個疑惑,其實也是受到明朝軍制影響的緣故,畢竟從小就接受了大明的兵制,已經忘記前朝舊事了。

在明朝之前,如春秋戰國時期到元朝,以及後面的清朝,存在著一種“全民皆兵”的制度,即平時農民或漁獵民族在戰時可以迅速集結成軍,這種制度下,幾十萬人的軍隊集結相對容易。

然而,在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對兵制進行了改革,他把百姓進行具體分工,也就是所謂的市農工商。

而即便是軍人,也有了更為明確的分工,有人負責專門後勤,前線打仗的有戰兵,這樣前線參加戰鬥的人數就大大減少。

另外,人口分佈和經濟發展也是影響出兵數量的重要因素。

明朝時期,人口接近1億,但土地已被瓜分完畢,沒有了早期人口不多、土地廣闊的條件,這使得大規模集結軍隊變得更為困難。

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職業軍人的比例增加,而適齡服役人口的比例相對減少,也是導致出兵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

最重要還是戰爭性質的變化,也是導致出兵數量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戰國時期和大一統王朝時期的戰爭性質不同,戰國時期多為決定國家存亡的決戰,因此會傾盡全國之力應對。

而到了宋元明清時期,雖然也有大規模的戰爭,但大多數戰役並不涉及國家的生死存亡,因此沒有必要傾盡全國之力應對每一次戰役。

因為這樣的分工制度,明舉出徵已經不需要像以前,需要徵集大量的百姓參軍,而只是針對衛所調兵,自然兵力有限,而戰力也有一定保證。

可是緬甸的情況卻是不同,他們還在用“全民皆兵”的軍制,莽應龍發動的對外戰爭,那都是大量徵集田間地頭的農民參戰。

壞處自然是連續作戰的話,會大大影響本國農業生產,戰爭不能持續。

不過好處就是可以快速集結大量的軍隊投入戰場,爭取最快時間贏得戰爭。

同時,戰勝後獲得的戰利品,也足以彌補因為集結青壯耽誤農時造成的農業生產損失。

這也是為什麼一旦一個國家陷入對外戰爭後,往往很難停下腳步的原因,要麼打出一個大大的江山,要麼就是最後崩潰失敗。

以戰養戰,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莽應龍因為察覺到大明要對東南半島出手,所以經過深思熟慮後選擇正面硬槓下去,所以在抽調大量精銳突襲木邦成功後,根本來不及休息,直接出兵悄悄包圍了孟養,準備徹底完成對大明所謂三宣六慰的統一,進而和大明叫板。

實際上,他的動作不僅如此。

他還派人秘密聯絡了麓川、隴川、千崖等大明境內的土司,拉攏他們,給他們許諾各種好處。

這也是沐昌祚到現在都沒有收到邊境出現緬軍情報的原因,那些土司屁股已經坐歪了,用裝聾作啞的態度糊弄他。

莽應龍聯絡的各路土司,最遠甚至已經到了灣甸,灣甸土司知州景宗真,在這個時候也選擇投靠莽應龍,而期望在緬甸獲勝以後可以擴大他的土地和人口。

在雲南,靠邊境的地方都是土司世襲為官,治理一個地方,而這些土地不過佔了雲南全部面積的一半左右,還有大片土地是被朝廷控制。

而莽應龍給他們這些土司的代價,就是分割漢人控制的區域給他們,成為他們世襲的領地。

這是大明朝廷絕對不會答應的事兒,也只能是莽應龍這樣的大土司才能答應下來的事兒。

這樣的誘惑,那些土司不會懷疑嗎?

實際上,還真不用懷疑。

因為所謂的東籲王朝,實際上也是由一個個土司部族組成的。

那些早前效忠莽瑞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