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李成梁聽了也是不斷點頭。
“這東西很難制?”
李成梁關心的還是這個,東西好,能不能大量裝備明軍。
“制倒是不難制,可就是挺費工夫的,從收集藤條到製成藤牌,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
而且,編這面藤牌,就算是熟練的匠人,也至少得半個月才能編成,所以軍中並未批次製造。”
說到這裡,梁定南指著李成梁手裡的藤牌和李如鬆手裡的藤甲又說道:“這東西,其實都是軍卒自己的。”
明朝實行軍戶制度,這也就意味著軍卒都是代代相傳,所以朝廷只發給最初的武器,剩下的武器鎧甲保養等都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朝廷就完全不管不顧。
實際上,朝廷按制也會不定時下撥軍資,分發給軍卒使用,比如英宗和弘治時期,明軍裝備就有過比較大的變化,嘉靖朝時也是如此。
只不過一旦鎧甲兵器發放下去,後面的維修都不管了,也就是戰時才會安排衛所匠人維護。
所以,平常軍卒就只能自己保養好分發下來的武器,還要一代代往下傳,在新裝備沒有發下來以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這樣的制度,讓明軍的裝備水平一直都偏低,所以也有了戰時臨時調撥器械補充衛所的事兒。
魏廣德穿著上陣殺敵的那件鴛鴦戰襖,可不就是這個情況下南京兵庫給補充的。
“拿兩杆鳥銃來,試試這東西的威力。”
李成梁先前在城樓上看的不夠真切,這會兒手裡有了實物,雖然和緬軍的有些差別,但想來不會太大。
很快,幾個火銃手就被調過來,就在城牆上進行試槍。
讓人把藤牌放在幾十步外,大約就是明軍鳥銃射程邊緣,用木頭架子架起藤牌,就讓人對著藤牌進行射擊。
而李如松這會兒沒工夫關注藤牌,他自己跑到一邊讓親兵幫忙卸下鎧甲,自己穿上了那間藤甲。
當兵的人,自然對這類裝備感興趣,畢竟自己第一次見到。
那邊“砰砰砰”開始試槍,鉛彈不斷轟擊那面藤牌,而李如松也已經穿上了那件半截小背心。
“這藤甲就這樣嗎?我看到緬軍有些人穿的好像全身都是這個。”
李如松抓住那個親兵問道。
“緬甸、暹羅那邊的將官沒法置辦鐵甲,所以他們只能選擇藤甲穿在身上。
雖然比鐵甲輕一些,但因為藤甲沒有韌性,穿戴以後並不靈活,遠不如將軍身上的鐵甲防護好。”
那親兵解釋道。
這些話,李如松身邊的親兵就肯定答不出來,畢竟都沒見過。
雲南這邊的兵,特別是施甸這些邊境地方,自然是見過土司兵穿戴這種防具,甚至大明商人都有藤甲。
大明朝廷可是禁止私人收藏甲冑的,不過藤甲貌似不在此例中,因為軍中並不裝備這個。
不在軍中使用,自然就不算甲冑,那些馬幫商人的護衛就選擇藤甲防身。
當然,花錢買不到鐵甲,也是主要原因。
幾輪射擊過後,讓人拿過藤牌一看,還真就沒射穿,此時李成梁的臉色就不好看了。
“收近點,繼續射,看看多遠能夠打穿。”
此時李成梁心裡發狠,大聲命令道。
這邊軍卒試槍,李成梁已經拉著梁定南問道:“雲南可有藤牌,軍中需要大量裝備,我也會上奏此事。”
能防鳥銃,這東西可不簡單。
“大帥,其實不用太過擔心,藤牌在緬軍中其實也不多,今日城下的當是緬軍精銳。”
梁定南這時候卻開口說道。
:()隆萬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