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要不把計劃提前報備兵部?”
李如松遲疑片刻才說道。
在他想來,預先報備,御史再彈劾,朝廷自然不會採納。
“唉.....朝廷不會同意的。”
李成梁嘆氣說道,“朝廷怎麼可能同意我們的計劃,真要實施,那必然會下令堅壁清野,把邊境百姓內遷,減少損失。
可如此,計劃也就暴露了,那莽應龍還會上當嗎?”
李成梁的想法自然是對的,雖然為官者其實對於百姓多不以為然,但是在戰事面前,他們還是會虛假的表達自己對戰火塗炭下黎民百姓的關心。
真要按過去,大軍打算請君入甕,圍而殲之,朝廷絕對會要求他們把百姓後撤,避免生靈塗炭。
藉此彰顯朝廷對百姓的關懷,說不得還會下撥些賑災錢糧。
當然,這些東西最後能不能到百姓手裡,能有多少,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朝廷肯定是要這麼做的。
李成梁曾經一心從文,想要考個進士功名,自然對文官那一套虛偽的作風瞭解很深。
“既然如此,那可不採納羅御史的對策,直接出兵孟養,正面擊潰緬軍,打敗莽應龍?”
李如松知道此策行不通,於是馬上提議道。
“那羅汝芳的計策若是在平時倒還好說,可你沒聽到他說的,千崖、隴川等地土司不穩,誰知道他們這些人有沒有和緬甸莽應龍暗中勾接。
若真有勾接,出兵孟養就等於把糧道雙手送到莽應龍手裡。
大軍沒有後勤輜重補給,你認為我們這趟出去還有機會回來嗎?”
李成梁現在的境地,當真是進退兩難。
打出去風險最大,不過那還是在戰場上。
可要退下來,風險貌似更大,因為朝廷很可能不給他施展的機會,就以無能瀆職,喪師失地的理由處置他。
“唉,當初在京城的時候,完全不知道雲南這邊的事兒如此複雜,否則我當初就不會應下此事。
我寧願留在京城做個無權無勢的兵將頭子,也好過現在這樣提心吊膽的生活。”
李成梁現在真的有點後悔。
在遼東,他說了算,根本就沒現在這麼多後顧之憂。
可當初魏閣老和他說清楚緬甸之事兒後,他按照以往在遼東時候的思維,自然是根本沒把南面這邊的戰事當回事兒。
可惜,到了西南以後才發現這裡的地形複雜程度超過了他的想象,也和都督府軍冊上記載大有不同。
這幾天瞭解了緬甸這邊戰事特點,雖然自信可以指揮明軍擊敗對手,但要想贏得漂亮,還不能有絲毫紕漏,可就有些麻煩了。
最主要還是那些土司,他們的態度難以捉摸。
以暴制暴,其實是最好的對策。
對於摸不準脈絡的土司,直接當成緬軍奸細一併辦了是最好的辦法,可是朝廷那邊卻不好交代。
掣肘太多了。
“父親,要不把咱們的對策修書一封送到京城,交到魏閣老手中。”
李如松忽然提議道,他還記得當初父親忽然回家告訴他可能要去西南打仗的時候,還一臉興奮之色,說他們老李家被魏閣老看中了。
好吧,那時候他們都把事兒想的簡單了,才會如此以為。
不過,在李如松心裡還是留下了印象,那就是父親說的,魏閣老很器重他。
魏廣德,是朝中年輕的權貴,但是實力也非同小可。
李如松在京城呆了不短的時間,自然對他的過往知之甚詳。
“爹,你想啊,魏閣老器重你,只要咱們把計劃告訴魏閣老,他能夠認同爹爹你的計劃,就算朝中有人拿此事攻訐父親,朝中自然有魏閣老幫忙說話,照應一二。
說白了,咱們也不是一味防守,只要挺過那段時間,待時機成熟就可以出兵包圍緬軍,活捉莽應龍。
其實爹爹擔心的,不過就是在等待的這段時間突發變故,朝廷降罪下來。
可只要朝中有人為爹爹說話,爭取時間,則大事可成。”
李如松把自己想法和盤托出,邊說邊覺得自己貌似很對,說話的語氣不由的也洪亮起來。
“魏閣老?”
聽了兒子的提議,李成梁沉默片刻,又遲疑道:‘你說把此事告訴魏閣老,他會聽為父的嗎?’
“爹爹只要把現今遭遇的困境毫無保留的和盤托出,京中素來盛傳魏閣老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