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7章 魏廣德的心思(2 / 3)

小說:隆萬盛世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天下,那時候自然不存在其他考慮。

合適的政策推出,還是考慮在適當的時間,否則很容易出現好政策因為生不逢時而半途夭折的情況。

魏廣德知道這些,所以這個時候利用張居正提出的財政虧空,正好用月港加稅嘗試彌補,收集經驗,完善整個政策。

有了這麼多考量,所以在張居正問出要如何徵稅的時候,魏廣德也是不慌不忙就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朝廷在月港施行官牙,統制市場、管理商業,順便就把這部分加徵關稅給收了,進出貨物接收三成稅,交市舶押運進京。”

魏廣德開口道,看到呂調陽猶豫的表情,魏廣德知道他是擔心稅率過高,於是繼續說道:“賣給夷人的貨物,自然不存在加三成就阻擋夷人出手購買的可能。

先前我已經說了,三成稅對於他們這些商人能獲得的利潤來說,真不算什麼。

倒是夷人送來的商品,或許會有些阻力。

但是我也得說一下,買得起夷人商品的,都只會是地方上富戶,普通百姓是不會去買他們的東西。

其實保障民生”

說到這裡,魏廣德又想到,貌似這個時代還沒有這個詞,於是解釋道:“就是民間百姓生計,最重要的其實還是衣食而已。

衣,百姓多是自己織造粗布自己做衣服,吃的糧食也是自己種出來的,也就是鹽需要向官府購買。

其實,只要保證百姓有低價鹽可買,民生就不會出大問題。

當然,遇到天災除外,那個需要朝廷減免賦稅,甚至撥糧賑濟。”

這年代,中國還是小農經濟,其實對外的需求並不旺盛。

因為大部分家庭都是農戶,他們的糧食都是自產自銷。

雖然要經受官府和地主的賦稅、地租盤剝,但如果風調雨順的情況下,日子還是很過得去的。

“天仙配”裡最有名那段歌詞,“你耕田來我織布”其實反映的就是古代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生活。

小農經濟,也稱為自然經濟,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模式,其特點是自給自足。

在這種模式下,家庭成員分工合作,男性負責耕作,女性則負責紡織。

這種分工體現了小農經濟的核心特徵,即男耕女織。

小農經濟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規模小,雖然達不到豐衣足食的程度,但能夠滿足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這種經濟模式在古代中國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近代才逐漸被現代化的工業經濟所取代。

不過現在的大明距離工業經濟時代還早的很,魏廣德自幼就長在崩山堡,周圍都是軍戶,除了編入百戶所的人外,其他軍戶也是過的這樣的生活,所以並不陌生。

而且,或許是後世不常見的緣故,所以魏廣德對這樣的生活其實還蠻有好感的。

他知道這樣的家庭最需要的是什麼,他們其實主食不缺,衣服也是自己做,雖然粗糙一些不如棉布穿在身上舒服,但確實沒有什麼購買的需要。

唯一必須花錢買的,也就是鹽巴這東西。

不過大明的鹽政,也是一言難盡。

別說窮苦百姓,就是他家那樣的百戶家庭,吃鹽其實也挺費錢的。

這也是明清時期為什麼大商人多是大鹽商的原因,仗著食鹽是生活必需品,又是壟斷經營的產業,肆意加價剝削百姓。

魏廣德早就有心好好整治一下這些人,不過他們的關係更加盤根錯節,非常難以應付。

其實,大明只要清理了鹽政上的蛀蟲,以大明小農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不遭遇明末那樣連年大旱,朝廷因為財政窘迫無力賑災,其實根本就亂不起來。

可魏廣德既然有了收商稅的念頭,又成功進行嘗試,完善經驗,真遭遇那樣的大災大難,透過對國內,主要是針對江南征收商稅去賑濟北方災民,想來也是能緩解一些的。

何況,大明現在還把觸手伸進南洋,到時候在南洋大肆採購糧食救援北方災區,也就不存在大規模暴亂的可能了。

小農經濟是中國社會穩定的基石,不把百姓逼急了,誰會造反。

魏廣德說出的理由,張居正和呂調陽等人自然明白。

普通百姓自然不會買那些做工精巧的西洋玩意兒,也只有地方上的富戶,還有就是官紳勳貴才會有興趣。

而他們,也不會差那麼點銀子。

所以,加月港的稅,只要能保證夷人接受,貌似還只能就沒什麼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