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4章 翻臉(1 / 3)

小說:隆萬盛世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在古代,祥瑞的出現,代表著上天對當今帝王的一種肯定,說明帝王執政好,風調雨順,百姓生活也富足。

每個帝王都希望自己名流千古,有祥瑞的出現,無疑對帝王來說是一件高興的事。

上報祥瑞,這樣很好的迎合了帝王的心理,暗自拍馬屁,給帝王留下好的印象,希望藉此得以升官加爵。

在歷朝歷代中,祥瑞事件都被視為極其重要的預兆,而在明朝,這些事件更容易受到關注罷了。

明朝祥瑞事件的具體內容包括很多種祥瑞,如彩雲、神獸、龍、鳳、虎、鹿等,被認為是一些吉祥的預言和預兆。

這些祥瑞不僅僅是自然現象,還包括人文和社會方面的,他們相信這些祥瑞事件能夠帶來福澤和平安,因此被廣泛用於軍事、政治和經濟領域。

儘管明朝祥瑞事件具有神秘和不可思議的色彩,但其實這些祥瑞事件在當時的社會中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祥瑞事件不僅僅是預示著國家的興盛和繁榮,也象徵著秩序和安寧的穩健狀態。

因此,對祥瑞事件進行的解釋也要考慮到當時政治、文化以及宗教和哲學思想,綜合考慮下才能對一段歷史的瞭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最早的祥瑞,其實就是漢高祖斬白蛇起義,是劉邦未建立漢王朝之前著名的歷史典故,當時的劉邦一劍劈開大蛇,讓跟隨他的人更加敬畏,京劇中的《白蟒臺》便是依照這一典故演化而來。

據說秦始皇曾經說過:“東南有天子之氣”,劉邦懷疑就是自己。

後尋找他的人說,在他出現的地方總有云氣凝聚,這便是一開始許多人跟隨他的原因,祥瑞包含了人們對美好安穩生活的嚮往。

至於更早的,疑似祥瑞,因為記載較少,更多是口口相傳,所以已經變成傳說。

之後歷朝歷代,大多有類似祥瑞出現,也就不足為奇。

而在那個時候開始,就已經形成出現祥瑞,百官要上表慶賀的傳統。

永樂二年九月,封地在河南開封的周王朱橚進京朝見永樂大帝朱棣,進獻了一頭名叫“騶虞”的神獸。

神獸現世,百官請賀,大家都認為是皇上至仁,上天垂愛,所以降此神獸以呈祥瑞。

騶虞的記載最早見於《詩召南篇》,其中有“吁嗟乎騶虞”之句,毛傳的解釋是:“騶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

因為騶虞是義獸、瑞獸、仁獸,不可多見,所以史籍對它的記載很少。

只有《晉書》卷七記有咸和八年騶虞出現於遼東和《新五代史》騶虞出現在四川武定和壁山的記錄。

不過,就連編寫《新五代史》的歐陽修也無緣得見騶虞真面目,他不得不在該記載的文尾加按語,坦承說:“騶虞,吾不知其為何物也。”

既然世人不識騶虞為何物,那明周王朱橚憑什麼斷定自己進獻給皇帝的就是傳說中的神獸騶虞呢?

顯而易見,他的根據就是毛傳所說“騶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之語。

朱橚的兒子朱有燉曾經撰文記述騶虞的發現過程:“永樂二年秋,有瑞獸出焉,白質黑文,圓首而修尾,行則二虎隨之。其性不食生物,不踐生草。

望之雖若悍猛,迫之則甚馴擾,即《瑞應圖》所稱騶虞是也。”

明宣宗宣德四年正月,鎮守南京的襄城伯特派使者將兩頭與明周王朱橚所獻相同的騶虞護送到北京。

該騶虞是在安徽滁縣石固山被發現的,到了北京後,文武百官和四夷朝貢使者強勢圍觀。

躬逢其盛的大臣金幼孜詳細記下了他所看到的騶虞的樣貌:“白質玄章,膚體明潤,馴擾安適,弗懾弗驚。”

另一位大臣夏原吉也在自己的記載中寫道:“蓋貌首虎驅,白質黑章,修尾隅目,而其性甚馴,真盛世之瑞物也。”

看了這兩位目擊者的觀後感,聰明如你,應該猜得出這種這種黑白相間、“其性甚馴”的瑞獸到底是什麼動物了吧。

沒錯,魏廣德當初看到這事兒的記載後,就從此處得出結論,這東西應該就是後世國寶——大熊貓。

最初,他以為是長頸鹿,因為在魏廣德的印象裡,永樂皇帝是得到過長頸鹿的,在感覺不對以後,才想起長頸鹿應該是鄭和從非洲抓回來的。

至於為何到了嘉靖朝反而變質,那就是另一回事兒了。

現在,張居正想要在祥瑞上做文章,魏廣德也不好否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