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或“褐水”的俗稱。
從褐水區域的終點延伸至數百海里以上的區域,海水較“褐水”純淨,而被定義為“綠水”。
“褐水海軍”和“綠水海軍”是指以主要在“褐水”和“綠水”等靠近海岸的大陸架海域活動、依靠大陸基地支援的海軍力量,主要任務是保衛本國海岸線安全,因此又被稱為“沿岸防禦型海軍”和“近海防禦型海軍”,“褐水海軍”和“綠水海軍”裝備以陸基武器和輕型艦船為主。
,!
綠水區域以外的深海區域,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的專屬經濟區和毗連區,海水相對“褐水”和“綠水”較純淨,受陸地雜質影響少,海水基本呈藍色或藍黑色,因此被稱為“藍水”。
以藍水海域為戰略重點的國家海軍力量是“藍水海軍”,藍水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護本國的海洋權益和海洋安全,與威脅本國海洋安全的敵對勢力在外海較獨立地完成作戰任務。
藍水海軍具有兵力投送的性質,可全球部署,規模龐大,自給能力較強,裝備以大型水面艦艇為主,一般都擁有可實施水面、水下、空中立體火力打擊和兵力投送能力的航母艦艇編隊。
藍水海軍應具有對潛對空對面威脅的防禦能力、長時間長距離的後勤補給能力,且能在特殊環境下仍有作戰能力。
實際上到了後世科技極為發達的時代,也僅有少數國家有實質的藍水海軍,大部分國家處於褐水或者綠水海軍的階段,即便有所謂的專屬經濟區,但大多影響力有限,也算不得是藍水海軍。
另外,海軍屆還有種界定綠水和藍水區別的說法,就是看艦隊內是否有航空母艦的存在。
因為航母是保障艦隊遠洋作戰的基石,所以許多國家海軍實力倒退,從有航母到沒有航母后,往往內部就會認為已經不再是藍水海軍。
如1980年初,澳大利亞為墨爾本號航空母艦的存留爭論不休,高階海軍人員警告:“沒有航空母艦,澳大利亞容易受到各種威脅。”
而一位前海軍參謀長則對外聲稱:“失去墨爾本號航母,澳大利亞將不再是藍水海軍。”
雖然未有明確定義,但多數觀點還是認可航空母艦存在的必要性。
當然,在十六世紀的大明,連戰列艦的概念都沒有出現,自然也不存在航母因素。
現在的大明水師遠航南洋,實際上已經算一支藍水海軍,只不過因為是首次,所以南海水師官兵多少還是有些不習慣的因素。
畢竟,他們航行到了這裡,已經是真正脫離了海岸線的束縛。
“蹬蹬蹬”
腳步踏著樓梯的聲音從背後響起,站在船樓上正在遠眺呂宋方向的俞大猷回頭看了眼,是身邊親兵端著一個盤子上來。
“老爺,這是牽風船今早捕撈上來的漁獲,聽說收穫還不錯,一網下去收上來不少海魚。
這是其中最大的一條大黃魚,嘿嘿”
那親兵獻寶似的把手裡的盤子端到俞大猷身前晃了晃,又笑道:“按老爺的喜好,廚子都料理好了,我就緊吧著給你送來。
嚐嚐味吧,聞著都香。”
“這邊海上物產還不錯,見天都能見到大黃魚,呵呵我倒是有口福了。”
俞大猷看了眼盤中的魚,笑著說了句,又指著旁邊桌子道:“放上面吧,我一會兒就吃。”
“老爺,涼了可就腥了,多可惜啊。”
那親兵依舊面帶笑容說道。
“好,現在就吃。”
俞大猷笑笑,也不多話,直接就走到桌前坐下。
親兵把菜盤放在桌子上,變戲法似的拿出筷子和碗碟,擺放在他面前。
這幾天,不知是不是因為長時間沒有看到大陸的緣故,俞大猷感覺有些莫名煩躁,導致他這些天吃飯睡覺都有點不踏實。
拿起筷子,在魚腹處夾了一筷子魚肉,放進嘴裡嚼嚼起來。
“不錯,是挺鮮美的。”
俞大猷誇讚一句,隨後又問道:“剩下的魚分下去沒有?”
此時大明漁船在海洋捕撈這一塊,已經開始使用拖網捕魚技術,就是帆船拖著巨大的漁網航行後,沿路遇到比漁網空洞大的魚類就會被留在漁網之中,航行一段時間後收網一次,收穫網中漁獲。
後世司空見慣的技術,現在還算是最先進的捕撈方式。
拖網捕魚最早是在歐洲,14世紀時就已經大規模使用這個辦法。
隨著歐洲人來到東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