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子龍首先還是注意到地圖上標註的點和由這些點劃出的一條條直線。
對於這些點和線條,鄧子龍也詢問了用途,不過得到的回答是什麼線,按照什麼規律畫出來的。
或許是因為米格爾也不大懂,或者認為沒必要詳細解釋,畢竟東西方文化差異很大,若是解釋就太麻煩了。
當然,如果魏廣德在這裡,就會大致猜到,其中一些線條可能就是這個時代的經緯線。
而地圖上標註的一些點和直線,則是測定位置用的,實際上這是西方這個時期航海圖上必須要標註的東西。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因為現在來到菲律賓的西班牙人,大多都是海軍官兵,所以他們更加熟悉航海圖,順手就把這種海圖上常見的圖形也畫在了地圖上。
雖然地圖其實都是遵從數學法則用圖畫和符號代表索要表達的東西,但繪製方法東西也有差異,中國古代繪製地圖的的方法獨樹一幟,與西方繪製地圖的方法一樣。
西方在很早的時候,其實就懷疑地球是圓形的。
當然,這個理論只是一些學者私下討論,並不敢公開說。
但是,因為有了這個理論的支援,所以西方繪製地圖的時候,很高就創造出所謂投影法幫助繪製地圖,其中喜帕恰斯創立投影法,提出將地球圓周劃分360度。
在西方,古希臘時期的地理學家開始使用航海圖製作技藝,隨後又發展出興趣點法、三角測量法等多種製圖手段。
可以說,西方地圖很早就開始大量使用數學知識在其中,所以地圖繪製顯得更加嚴謹一些。
當然,如果時間往前提一個世紀,甚至半個世紀,那時候西方地圖雖然也使用這些知識,但因為還處於地理大發現時代,那時候西方地理學家繪製的地圖就比較充滿想象力。
現在已經是地理大發現末期,所以對於世界,西方人已經逐漸有了清晰的認識,很多東西的表達方式也變得更加科學。
而在中國古代地圖最早採用的是“紀勘法”和“似地法”,即透過記錄和繪製地理資訊來形成地圖。
後期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又採用了“比例尺法”,即透過繪製比例尺來反映地面實體的長、寬、高等資訊。
在西晉時,有一個叫裴秀的人,做的官兒是司空,他總結了中國古地圖的製作經驗,加強了中國古地圖繪製的理論。
裴秀提出來的方法叫作“製圖六體”,這是透過仔細編繪“禹貢地域圖”、“地形方丈圖”等地圖時,總結出來的。
《禹貢地域圖》其實是個地圖集,其中有很多文字解釋,共 18篇,另外還有一篇序文。
《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文字,共一千多個字,主要敘述中國地理方物兼均稅。
據說是大禹所作,當然這是假託,大禹時期文字絕無如此發達,所以一般研究認為這是戰國時代的作品,也有學者如王國維認為是西周初所作。
我們平常所說的“大禹分九州”,實際上就是出自於這篇文字,裡面以山脈、河流為標誌,將全國劃分為九州,對九州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都做了簡述。
這應該是個開端,因為中國後來的《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及很多歷史地理著作都受《禹貢》影響。
裴秀據此文字繪製《禹貢地域圖》,提出了六條製圖原則,即“製圖六體”,大概如下:
一是分率,其實就是比例尺,原文是“所以辨廣輪之度”。
二是準望,其實就是方位,這叫“所以正彼此之體”。
三是道里,道,是路;裡,是里程。道理就是道路里程,“所以定所由之數”。
四是高下,指的是地勢起伏。
五是方邪,指的是傾斜角度。
六是迂直,指的是河流、道路的曲直。
這其實是六個製圖規則,依六體制圖,可審曲直遠近,避免得之一隅而失之他方的偏差。
其中,分率,也就是比例尺、方向、距離非常重要。
這是有區別於西方人所用的“投影法”的世界地圖史上比較重要的或者獨樹一幟的方法,直到明末,中國古代地圖一直都遵循“製圖六體”。
不過在明末,隨著西方傳教士的到來,他們來到大明以後,按照他們熟悉的投影法開始繪製地圖,於是西式製圖法也傳進國內,並慢慢被中國學者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