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時間就到了隆慶元年尾。 大明朝政這一年裡,在張居正、魏廣德等閣臣的輔佐下倒也算平穩,沒有鬧出什麼大事兒。 特別是因為朱衡上奏將漕糧北運時間提前,到五月的時候,全年近四百萬石漕糧安全運抵通州倉。 整整一年的時間,京師的糧價都沒有因此出現大的動盪。 隨著逐漸進入冬季,天氣也愈發寒冷起來。 內閣,魏廣德值房。 “子理兄,可是兵部有事兒?” 魏廣德正在處理公文,得報兵部尚書譚綸來了。 把人讓進來坐下後,魏廣德就開口問道。 “之前你不是說想在年底巡閱薊鎮嗎?要是咱不去,等天上飄起鵝毛大雪,可就只能推到明年了。” 魏廣德聽到這話,也想起來,是有這麼個事兒。 “你沒有私下告訴元敬吧。” 魏廣德隨口問道。 “你打算微服私訪?” 譚綸一聽就樂了,打趣道。 “昨日才去了文華殿,接下來半個月都沒我的事兒,就這兩天,我們騎馬過去。” 魏廣德笑道。 “你還真打算這麼幹,哈哈.....” 譚綸撫掌大笑,“也好,我也想看看,薊鎮軍民平時是個什麼樣子。 以前下去,多多少少,地方上都會有所準備。” “子理兄今日來此,不會是遼東有訊息了吧。” 魏廣德看譚綸進來就問起巡閱軍隊的事兒,就猜到應該是遼東巡撫張學顏那邊有訊息遞回來了。 別怪為什麼讓朝廷他查探寬甸地形就耽誤近三個月的時間,這年頭的交通就是這樣。 朝廷把訊息傳遞到遼東,小半月就過去了,他要做一些準備,然後帶隊過去看。 那裡可是寬甸,已經出了大明在遼東的邊堡,不屬於明軍的控制範圍。 自然要有周密的部署,包括先排除探馬偵查附近女真人活動的情況,秘密調動遼東軍馬在左近護衛。 張學顏到寬甸,其實並不怕被女真人發現,因為他打著視察寬甸建堡的名頭,去看那裡是否適合移駐明軍。 至於朝廷讓他觀察寬甸是否適合打埋伏,玩聚殲戰,自然是不會宣之於口。 既然想要吸引王杲部來攻,自然就沒必要把訊息藏著掖著。 其實大明在遼東的兵馬對比建州女真王杲部,還是有壓倒性的優勢,只不過大明不屑於擅動刀兵,所以經常被女真偷襲。 大明也知道偷襲者是誰,可出了長城就是女真各部的區域,只要不承認,就很難拿住鐵證證明襲擊是王杲部所為。 只不過這樣自欺欺人的招數,其實在實力面前也就那樣,或許大明朝的官員不會做出不教而誅的事兒人,可是魏廣德不是。 來自後世,更加現實,講究實際,不會在乎那點虛名。 只要朝廷認定是他王杲,哪怕真不會他乾的,到那時候也會變成真是他乾的。 聽到魏廣德問話,譚綸從袖中摸出一份奏疏遞到魏廣德面前,笑道:“什麼都瞞不過你,張巡撫的奏疏今日送到兵部,我就給你拿過來了。” 譚綸知道軍國大事不能耽誤,所以在衙門裡只是快速瀏覽一遍,就馬上帶到了內閣。 魏廣德收起笑容,面色嚴肅的接過,開啟快速瀏覽起來。 或許許多讀者會覺得只是在寬甸建造六座邊堡不是多大的事兒,耗費也不會太大,但實際上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 明朝在邊鎮建堡,從來就不是找個地方修砌城牆完事兒,而是要將遼東長城外延,在原來長城的外邊再修建一道城牆,構成以長城、烽火臺、堡城相互依託,互為支援的軍事體系。 所謂寬甸六堡,其實就是在明朝遼東長城靉陽堡關口向外新建一道長城,寬甸六堡其實就是這座新建長城的支撐堡,為守軍屯守用的軍事設施。 這道長城建成後,關外女真再想南下偷襲明軍,就得越過這道長城,而佈置在長城上的烽火臺就會快速把敵襲的訊息傳遞出去,讓後方五堡做好防禦準備。 可以說,寬甸六堡建成後,女真族人南下的通道就被徹底封死。 等魏廣德看完奏報後,眉頭就一直皺著沒有放鬆過。 “子理兄,當地水網縱橫,看樣子不大好佈置啊。” 魏廣德放下奏疏,小聲對譚綸說道。 “是啊,都是小河,步卒可涉水過河,雖然周圍有山脈可以隱藏大軍,可是卻很難隱蔽快速完成包圍圈的構築,很容易讓人走脫。” 譚綸點頭答道。 他看到張學顏的奏報後,就有這樣的感覺,那就是魏廣德設想的伏擊戰不好打,或者說效果可能不如預期。 “看來,有必要讓李成梁和戚繼光去那裡實地看看,想想辦法。” 魏廣德開口說道。 “其實,按照李成梁的意思,正面擊破女真部,然後尾隨追殺,戰果也不會差。” 譚綸提醒道。 “他現在是都督同知吧,告訴他,此戰過後他就是左都督,正一品武將。”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