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要惹徹兒煩憂,反而離間了母子,姐弟情分。我們且等著吧,等陳阿嬌顏色不在,我們總能報仇的。到時候還不是母后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王娡無奈的說:“也只能先忍著了。”反正長樂宮年紀大了,而阿嬌年紀也大了,呵呵。
平陽公主想起長安諸侯的異動,說:“母后,徹兒對那些諸侯人心不齊,可有說法?您不知道,這些諸侯多可氣,根本不把我們母子放在眼裡。”
連早就沒落的長修侯杜家也敢嘲笑她:“長公主殿下喜美乎?欲同大長公主呼?”簡直是太囂張。她找美人回府蓄歌舞婢,憑什麼就是要走姑姑的老路?哼,看著吧,她一定比姑姑成功。
可是她外在的形象一向溫婉善解人意並心胸寬大,所以也沒有辦法如姑姑那樣睚眥必報,那個時候她才是覺得小人有小人的好處,至少有仇當場就可以報,而不是迂迴來迂迴去的。
但這麼多年,她也不願意破壞形象,只好安慰自己:等弟弟真正掌握了大權,她總能找著機會報仇的。
王娡搖搖頭,說:“徹兒很少和我說朝堂上的事情了,唉,我也老了,不想管那麼多了,只要你們姐弟平安就好了。”她插手了幾次之後,徹兒基本上就和她不怎麼交心了,她也就後悔了。至少和孃家來比,還是自己的兒子最重要。
平陽公主仔細看了一下,發現她的母親最近精神是不太好,只好放下心中想要母后多多影響她弟弟的想法,說:“那我也和母后一樣,就好好在家裡歇歇吧。”
本來她是想說說趙綰的,趙綰這人和長樂宮不對付,想著應該可以拉攏的。但王娡退縮了,她現在膽子還沒有煉出來,也有些不敢了。
事後她還在慶幸,幸好當時沒有和趙綰聯絡,否則她也得被長樂宮惦記上。當然現在她只是退而求其次,然後收買幾個儒生罷了。
和長壽宮不同,長樂宮完全就是贊同了。
竇太皇太后甚至欣慰道:“阿嬌,你這樣做,我就放心多了。”
如此好的能夠掌握內宮的辦法,她以前不是沒有想過,但是,文皇帝時期,經過呂氏之亂,宮婢幾乎全部換了一個遍,所以並不存在前朝勢力不能拔動的地步。她也就不廢那個心了。並且當時和匈奴之戰後讓大漢的人口也銳減了許多。大漢的男子和女子自是繁衍為重。
後在休生養息的政策下,連宮婢採選都放寬了五年一輪。經過幾十年發展起來之後,宮婢採選才更改了。到了兒子景皇帝當政十六年來,宮婢採選了很多了。這也算是皇后王娡的手段了。
現如今阿嬌能夠用這個辦法,只怕宮女都會向著她了,這對她以後的政令通達是至關重要的一條。並且如果以後後宮有其他的姬妾,再要像王兒姁一樣挑戰皇后的尊嚴,只怕身邊也沒有多少人可用。
阿嬌有些羞澀,道:“謝謝外祖母誇獎。”其實這也是她看了後世某些人的做法拿來用的,並不是她自己首創的。但這個她也沒有辦法說,只好自己冒領了。還說這也算給那些白髮蒼蒼孤苦伶仃那些宮女的一點安慰罷。
竇太皇太后點點頭,然後轉了話題,道:“嬌嬌,看了這麼久的書,可有什麼心得?你也看了儒學的吧,說出來聽聽。”
阿嬌想想後,才道:“黃老主張順其自然,儒學尚賢,世官卿祿應該賢者居之。道家法殷禮,宗法不明、母權長輩為尚;儒家尊周禮,尚宗法及父權。兩者各有千秋。”
劉徹是主張君主集權,不主張王侯特權的,所以他尊儒之舉也是大有深意。只不過是想大權獨攬,做到真正的權掌天下罷了。
竇太皇太后笑了,道:“是用心看了。”但話音一轉,說:“那依嬌嬌來看,哪個好?”
阿嬌驚得一身冷汗,忙說:“這個嬌嬌就分辨不出。只是覺得各有各的優點。”頓了頓,才說:“但是儒學的宗法和父權,嬌嬌實在歡喜不來。”
竇太皇太后介面道:“只怕黃老的那些世祿世卿你也看不上眼吧。”
阿嬌嘿嘿的笑了,她的確是有些看不過言,這些人要是發展下去,就會是皇家輪流坐,世家卻不會變。沒有地位的人想要上位更是難上加難。
竇太皇太后收斂的笑容,說:“嬌嬌,你膽子是越發大了。你這樣說不怕我生氣嗎?”
阿嬌忙拉住她的袖子,撒嬌道:“那是因為外祖母是大智者啊,您要是隻是為了我這幾句話生氣,那劉徹開始新政,儒生作亂的時候,您就出手了。哪裡用等到現在啊?”
其實關於劉徹的新政,竇太皇太后的觀點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