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八章 鏖兵壹(1 / 2)

小說:無雙群俠傳 作者:朔望月78

術虎好像做了一場夢,一場再也醒不過來的噩夢。 他一家人在開封罹難,悲痛之餘,在燕京正遇到鬧城的反賊蕭平安,可惜刺殺未果。術虎心中更恨,索性便去從軍,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把漢人統統殺光。 可到了軍中,身邊來來去去,十個倒有八個都是漢人,一腔熱血遭遇迎頭一盆冷水,登時涼了一半。跟身邊的漢人打了幾架後,他悄然改了目標,要把宋國的漢人統統殺光。 他在燕京投報募軍,卻被一路送到河間府,也是叫他沒有想到。隨後便是慘無人道的訓練,叫他們這些新兵更是苦不堪言。 他本夢想做個騎兵,騎著高頭大馬,揮舞狼牙棒,打殺宋人如砍瓜切菜。進了營中才知道,自己想的太過簡單。 金之初年,諸部之民無它徭役,壯者皆兵,平居則聽以佃漁射獵習為勞事,有警則下令部內壯者為兵。乃是軍民一體,全民皆兵的戰法。 滅遼侵宋之後,疆域愈大,先是開始籤軍,便是強徵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入伍。到了後期,才開始學習漢人的募軍制度。 但金人猛安謀克的核心制度未變,作為金軍的倚仗,眼下金軍中的騎兵,大半都是世代從軍的部落氏族佔據。這些部族彼此熟悉,相互信任,外人很難融入。 如他一般的尋常百姓,若想能混成騎兵,除了弓馬嫻熟,還少不了要有人提拔。他軍中一個人也不識,更無錢孝敬,自然是與騎兵無緣。 好在他生的高大健壯,又是金人。領兵的蒲裡衍厙利看他還算順眼,又帶了一個阿里喜,便叫他做了一個伍長。術虎先是感激涕零,發自心底的願意為長官去死。但後來聽說,這厙利長的像是金人,其實卻是渤海人,這效死的決心又沒這麼大了。 蒲裡衍,又稱蒲輦,乃是謀克(百夫長)的副職。一謀克轄兩蒲裡衍,一蒲裡衍管正軍五十名。但實際一個蒲裡衍手下,不會少於百人,甚至可達一百五十人。 金軍之中,正軍乃是甲士,每正軍一人可攜帶副從一至兩人。也隨正軍一起征討或駐防,任雜役,亦稱“阿里喜隨色人”或“貼軍”。 術虎所加入的,乃是雜牌的步軍,軍中多是募兵而來的破落戶。能用的起阿里喜的卻是不多。他在得意樓做了多年跑堂,倒是積攢下一些銀錢。他自覺自己是純正女真人,該當帶個阿里喜。漢人他又看不上,咬牙花錢僱了一個契丹人。 身邊這些漢人不懂,阿里喜乃是“圍獵”之意,圍獵之時,身邊豈能不帶條狗? 況且阿里喜在軍中大有用處,行軍之時能幫自己揹負輜重,打仗之時,還可在自己身邊護衛,幫著弓弩上弦,甚至能代替自己操練點卯。 這種制度古而有之,漢人中也是常見。不少當兵混軍功的紈絝子弟,都是帶著大量僕從。什麼都交給僕從去幹,打起仗來自己更是躲的遠遠的,叫僕從去送死。 只是他尋的這個契丹人不過十七八歲,身材瘦小,賊眉鼠眼,根本不似契丹人。術虎也一直懷疑他的出身,但這小子能說會道,做事也是精明,想想還是僱了下來。 術虎一門心思向漢人復仇,操練起來從不懈怠,因此也是大吃苦頭。 金人練兵之法,也是學自漢人,主要分為三樣,武器、體力和佇列陣法。 武器四樣,弓弩、槍、刀,但並非人人都要學這四樣。宋時兵種的分工已經非常細緻。術虎所在謀克百人,旗鼓司火頭諸般不論,計有刀手十二人,槍手二十二人,其餘六十餘人並系弓弩手。 一般戰時,槍手前排據敵,遇到馬軍,或是衝鋒,都是槍手在前。刀手緊隨在後,乃是肉搏主要戰力,弓弩手都是後排。 金人的這般配置,與宋人大同小異,宋軍一都也是一百人,與謀克相當。馬軍每一都槍手、旗頭共十三人,其餘人並系弓箭手,步軍每一都刀手八人,槍手一十六人,其七十餘人並系弩手。 宋軍國力勝過金軍,裝備的弩更多,且把弓弩作為最大倚仗,弓弩手佔了軍士的大部分。或許是宋人怯懦不敢戰,或許是軍隊訓練廢弛,總之史書上載,這些弓弩兵“更不學槍刀,雖各帶劍一口,即元不繫教習”,遇敵短兵相接,則“束手受害”。 與宋人相比,金軍也好不到哪裡去,隊伍中能習練刀槍的壯丁不多。術虎生的高大,練兵又肯賣力,不多久就被選為刀手,每日苦練砍殺。 而那些弓弩手,與刀槍手相比,一個個面黃肌瘦。站起來東倒西歪,毫無精氣神。訓練之時,也是不肯出力,敷衍了事。 練刀法之時,術虎還能得教官讚賞,練箭之時,卻是時常被打罵。 弓弩都是好學,但極其難精。宋袁褧撰《楓窗小牘》卷下載:“凡弓分三等,九鬥為第一,八斗為第二,七鬥為第三;弩分三等,二石七鬥為第一,二石四鬥為第二,二石一斗為第三。” 宋朝一斗約等於六點四公斤,一石約等於六十公斤,也就是說三流弓箭手的臂力也要達到四十四點八公斤。要知如今的奧運會射箭,弓弦的最大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