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書院叄(1 / 2)

小說:無雙群俠傳 作者:朔望月78

感謝背水和念昔兩位的推薦票。 魏伯言也笑道:“這小子是有幾分賊性。”收斂笑容,正色介紹道:“這位陳時老先生,乃是當今的農學泰斗,這幾十年,老先生行遍大江南北,教授農桑之道,活人無數。” 沈放與魏伯言相識正是因為糧食一事,當下恭恭敬敬,再次見禮。 陳時揮揮手道:“罷了,你們去罷。日後若是來了書院,不妨多來跟老夫聊聊。” 沈放與魏伯言告辭而行。魏伯言道:“你可是奇怪,為何這書院之中,還有人教授農桑?” 沈放道:“確是有些驚奇。” 宋時太學以儒家五經為主,民間的私塾、書院也都是以儒學為主。此外朝廷又有武學、律學、算學、書學、畫學、醫學等專科學堂。可這農學卻是少之又少。 魏伯言笑道:“不單是農桑,工匠冶金、商賈買賣,九流十家,只要是有用之學,這書院都教。方才那位陳老先生,我說了名姓你也不識是否?” 沈放略有些不好意思,道:“小子眼拙。” 魏伯言道:“這怪不得你,世間皆以君臣文武為貴,真正大利百姓的反而聲名不顯。這位陳時老先生乃是如是庵全真子陳旉之孫。”呵呵一笑,道:“陳旉是何人,你也不知,是也不是?” 沈放皺眉道:“可是作《農書》那位?” 魏伯言倒是一愣,奇道:“你倒是知道。” 沈放神色一黯,道:“我六師兄有本《農書》,引以為寶。師兄嘗對我說,陳旉此人,精研農桑,惠及百世,叫老百姓都吃的飽飯,叫老百姓都穿的暖衣,這才是真正的大賢。” 魏伯言似也知道謝少棠之事,沉默數息,才道:“不錯,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這土裡刨食的生計看似粗陋,卻是民之根本。你可知道占城稻?” 沈放道:“所知不多。” 魏伯言嘆道:“小小一棵稻穀,卻叫大宋人丁過了萬萬之數。大中祥符五年(1012)五月,真宗以江、淮、兩浙路遇天旱水稻欠熟,遣人到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發三路,並公佈種植方法,擇民田試種。此後,占城稻與晚稻配合,穀物產量大增,蘇常熟,天下足。何為國泰民安,百姓豐衣足食,自然國泰民安。” 沈放點頭道:“先生說的是。” 魏伯言道:“如今人都道這占城稻乃是交趾傳來,但陳時老先生說,這稻種其實與占城本地的稻穀也是不同。乃是商販從交趾帶來,又在福建多年培育而成,熟的更快,也更是耐旱,便是如今占城本地的稻穀,也無這般好。這一樣的稻穀換個地方栽種,卻是大大不同。南橘北枳,氣候、水文、甚至泥土,這其中的學問也是叫人吃驚。” 沈放道:“此際我才明白先生所言,‘有用’二字意味,這書院不拘一格,果然大是不同。只是我看天下讀書人,都是為了當官,學這農桑之術,豈不是自斷前程?” 魏伯言道:“陳老先生門下弟子,你適才也見了,可見他們有何不甘?” 沈放回想一二,搖頭道:“那一眾人各個雙目有神,想是由衷的鐘愛所學。” 魏伯言道:“此間人未必都是淡泊名利,但人人都想做出一番事業。” 說話間兩人邁過一座石橋,橋下流水潺潺,橋前方終現一道門戶,其後,亭臺樓閣,建築規整,井然有序。 魏伯言道:“此間有屋百餘間,前三進院落都是講堂,後二進乃是藏書樓和研習之所。還有亭臺論道之所,你隨便看看,若是有什麼想學的,不妨再來尋我。” 沈放微微一怔,若前面陳時半是調侃,如今魏伯言之語,分明是希望他能在此學些什麼。只是為何如此,卻叫他有些捉摸不透。 這書院看似無奇,但憑那陳時和魏伯言之語,定是大不尋常,難道此處還有什麼武林高手,能教自己絕世武功不成? 沈放一念閃過,自己也是啞然失笑,天下哪裡來的這麼多高手,武林高手又怎麼會進書院。何況先前聽魏伯言之語,分明對武功並不如何看重。 沈放自不會直言,知道魏伯言還有事要做,當即拱手道:“先生自便。” 魏伯言轉身回頭,竟是返回石橋去了,似是此番前來,就是專程送沈放來此處。 沈放也不多想,進了書院。第一進院落便是巨大無比,中心乃是一個大大的廣場,幾可跑馬,兩側通廊之後,盡是房屋,有的房門緊閉,有的開敞,都有人在內講學。 一入此處,便覺天然一股莊嚴肅穆之氣,沈放腳步也下意識輕了許多。他倒也有興趣看看此處還教些什麼,與旁處有何不同,隨意走到左邊廊下,一間間屋看過去。每過一處,便透過門窗往內看上幾眼,聽上幾句。 每一室中,多的三五十人,少的也有二十四、五人,少年人居多,也不乏中年學士。連聽幾處,講的也多是儒家經典。沈放輕手輕腳,屋內師生皆是全神貫注,也無人注意於他。 沈放對儒家五經並不在意,又看了幾處,便移步去到二進院落,此間與前面相仿,只是院中多了些花草樹木,兩旁連廊後的屋舍更是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