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十五章 石人壹(1 / 1)

小說:無雙群俠傳 作者:朔望月78

倏忽又是數日,哥舒天早已離開老君山。臨行邀蕭平安與他同行,蕭平安思索再三,最終拒絕。他心底裡從未想過要加入什麼明教,替這個便宜大哥出力。 哥舒天倒不生氣,道:“你想清楚隨時可來找我。”飄然下山而去。 雲陽道人與卓青行、曲宛煙、莘瑤琴等人也相繼離山,與哥舒天一般,臨行都問蕭平安意願,被拒後同樣半點也不堅持。莘瑤琴自那日同登玉皇頂之後,便再也未與蕭平安見面。 蕭平安並非留戀老君山,更對崑崙派沒什麼好感,他只是不知如何與人相處。師傅師孃,還有源寶之仇,如同數座大山,壓得他透不過氣來,只想一個人待著。 又過幾日,聽聞姜子君帶著廖顯揚等人,又下山去了。蕭平安也不關心,除了去尋郎世寧求教,就是自己關起門來練功。 這日清晨,又有崑崙弟子前來送飯,喚門卻無人應,推門進來,見屋內收拾的乾乾淨淨,蕭平安已經不在。 老君山西南兩百二十餘里,便是南陽。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一篇《出師表》,叫天下人無不知南陽之名。 南陽有五聖,名垂千古。“謀聖”姜子牙,“智聖”諸葛亮、“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商聖”范蠡。此外屈原、百里奚等人也是出自此間。 這其中,最為人熟知與愛戴的,仍是首推諸葛武侯。成都有武侯祠,但歷朝歷代,凡是朝廷官方祭祀諸葛亮,皆是選在南陽。 三顧茅廬的“臥龍崗”早成朝聖之地,其在南陽城西,七八里之處。南瀕白水,北障紫峰,遙連嵩嶽,山水相依。登其頂可瞰南陽,因地勢四面稍下,惟中崗隆起,故又稱隆中。 此處亦有武侯祠,魏晉時便有,起先乃一草廬,自然不是當年的“諸葛亮”,而是後人仿造。後又有武侯祠,不住修繕,規模也是越來越大。 如今諸葛武侯之名,響徹華夏。諸葛亮在川蜀自是深得愛戴,但在南宋之前,卻還無現今的地位。有句話叫“一時瑜亮”,長久以來,在國人心中,周瑜與諸葛亮乃是等同人物,甚至猶有過之。 李白詩:“烈火初張照雲海,周瑜曾此破曹公。”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贊周瑜:“人道是,三國周郎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事實上,正是在南宋,諸葛亮的聲望全面壓過周瑜,成為忠義謀略的代表人物。究其根源,南宋偏安一隅,被金人壓迫,文人墨客豈不憤懣。諸葛亮力主北伐、六出祁山、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之念,正合時局,因而被人所推崇。 這日天氣陰寒,臥龍崗上,武侯祠前卻是人頭攢動。今日有善人在此間施粥,引得十里八鄉的百姓盡皆扶老攜幼而來。 那善人也知時局艱難,遍地餓殍,故意選了個離城偏遠的所在。誰知聞風而來的災民還是遠超所想。預備的幾十袋米不多時便已見底,舀出去的粥早與白水無異。一個個骨瘦如柴,面色灰敗的災民邊搶邊罵。 那大善人不堪其辱,早帶著家人逃之夭夭。可憐武侯祠的管事,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只得頂了黑鍋,帶著幾個人極力張羅,自家院裡的一點豆子、高粱,也貼了進去。 粥糧早已散盡,飢腸轆轆的百姓卻還在接踵而至。武侯祠被圍的水洩不通。 山間積雪不化,林木早禿,一片蕭然。 人群之外,站著個高大漢子,正自冷眼旁觀。他顴骨高高凸起,臉龐瘦到脫相,魁梧的身子也見乾瘦,袒露在外的脖頸和雙手,皆是清瘦見骨。唯獨一對星目,卻還是炯炯有神。 武侯祠的管事終於也抵不住,帶著人落荒而逃。訊息被外面的百姓知曉,最後一點分到食物的希望破滅,人群終於徹底騷亂起來。不知誰喊的一聲“這屋裡面還有糧!”瞬間點燃了百姓的慾望,人們爭先恐後朝廟內並不存在的希望湧去。 一個衣衫襤褸的白髮老翁被裹挾在人流之中,他年高力衰,又數日水米未盡,勉強被夾在人群中才能站直,此際人群潮湧,瞬間將他擠倒,眼看就要被亂民踩在腳下。 老翁閉目待死,一陣天旋地轉,緊張緊繃等待的踩斷胸骨,踏穿肚腸的聲音、痛楚卻未如期而至。顫巍巍睜開眼來,見自己已經站在人群之外,一隻胳膊被一個高大漢子攥在手中。 老翁深吸口氣,道:“多謝壯士搭救。未得果腹粥,險成腳下鬼。僥倖僥倖。請問壯士高姓大名。”此人衣衫襤褸,衣服破的比叫花子還不如的老翁,竟還是個出口成章的讀書人。 那人也稍顯有些意外,道:“我叫蕭平安。你是何人,聽你談吐不凡,何以淪落至此。” 老翁看看他,道:“你不一樣身懷絕技,非同凡響?” 兩人對視一眼,眼中卻都是對方窮困潦倒、敝衣枵腹、窮酸窘迫模樣,不約而同笑出聲來。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