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劫途貳(2 / 3)

小說:無雙群俠傳 作者:朔望月78

是病。

沈放與柴霏雪、還有龍雁飛、柯雲麓,都被盛千帆打中,受了少許內傷。沈放自己左臂骨折也還未康復。大荒落卻是在護衛龍雁飛逃走時便已受傷,而且傷勢頗重。花輕語被打斷腕骨,好在斷的整齊。沈放拆個半個木桶,與她做個夾板吊起。

李壁與單翃衣落水,飢寒交迫,第二日就發起寒熱。沈放與龍雁飛都懂些醫術,卻苦於手邊什麼也無,龍雁飛扮作郎中,隨身帶著藥箱,卻早已沉入海中。只能叫柯雲麓耗些真氣,替兩人暫緩一二。

花輕語因傷身子虛弱,撐到第三天,已有發熱跡象。

眾人誰也不知此地是什麼所在,但飢腸轆轆,飢寒交迫,當即尋路前行。眼下尋些吃的果腹最為要緊,還要替花輕語、李壁、大荒落等人尋些藥草。

走出一個多時辰,方見正路。再行不遠,道有路碑,方知是在蓬萊縣地界。

今人出門,道路隨處可見標識,註明前後左右為何地界。此類標識,古即有之。

古人將道路分的非常詳細。《爾雅·釋宮》中說,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七達謂之劇驂,八達謂之崇期,九達謂之逵。

為方便知曉位置路徑,自漢時起便以三百步或是三百六十步為裡,沿途封土為臺,以記裡也。這種土堆謂之為“堠”。道路兩旁還多栽種樹木,既能遮陽擋風,又有標記方向之用。

到了唐朝,“堠”已多為石碑取代,更為牢靠。唐長安開遠門外有碑,上題“西極道九千九百里”,乃是虞世南手書。開遠門為長安最北之門,距長安城西市僅有兩坊距離。西出邊塞,都是以此為起點,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

知曉所在,眾人都是精神一振。蓬萊自古有仙山之名,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求長生。自唐貞觀八年,始置蓬萊鎮,後登州治所移至蓬萊,蓬萊遂升鎮為縣。既是縣城,總歸有些人家。這蓬萊臨近大海,水土豐茂,更是個富裕所在。

李壁和單翃衣病重,李壁堅決不肯要人揹負,由沈放扶著,蹣跚而行。單翃衣卻是走了幾步,便直挺挺躺在地上,也不哼唧叫喚,只是閉目裝死。無奈只得由柯雲麓揹著。

一行人直走了兩個時辰,終於見到蓬萊縣城。

此際已是傍晚,就見城門洞開,不見半個人影。

入得城來,一般的冷冷清清,道路上枯葉滿地,兩旁屋舍破敗,有火燒痕跡,斷壁殘垣,一片寥落。柴霏雪接連進了幾戶人家,都是空空蕩蕩,不見半點人跡。順帶廚間看看,也是一無所獲。忍不住奇道:“這人都哪裡去了?”

李壁道:“此地已在山東盡北,離前線已遠,按理自是不該如此。只是我聽聞山東這兩年遍地造反,想必是兵禍也殃及此處。哎,蓬萊有仙島之譽,可惜可惜。”

花輕語接道:“如今哪裡還有仙家無憂之地?”本指望進城就有熱水美食,溫暖大床,誰知是這副光景,自是心情不佳,又道:“都是那個楊安國乾的好事。”

李壁道:“百姓既已逃散,咱們去縣衙看看。”

眾人都是點頭稱是,此地就算遭了兵禍,眼下也安靜下來,官府總不能不管不問。

沿著大路前行,走過幾個路口,果然見到縣衙。

宋朝以來,縣城府城,格局大多一致,不管幾個城門,都是直道聯通,沿著主道,卻都是丁字型的街道。如此設定,城內道路通達不暢,但卻有一樣好處,若是敵人進犯,特別是騎兵進來,難以馳騁迂迴。這些旁支巷道更多是狹窄,十分利於步卒巷戰。

縣衙大門開敞,也是不見人影。

進了大門,一樣毫無聲息。

這縣衙不大,一進院對著大堂。堂上也是一片狼藉,大老爺的臺案也垮塌在地,椅子倒是完好,孤零零端端正正。堂上“明鏡高懸”四字匾額歪倒一邊,看著隨時可能砸落下來。

這“明鏡高懸”本是“秦鏡高懸”。漢代劉歆所著《西京雜記》載,秦王有寶鏡,能照人五臟六腑,照讒佞奸臣。後代官吏,為標榜清正,多愛懸掛此字。

再入後院,又有一堂,上書“三省堂”。三省乃是“清、慎、勤”,此處應為縣令日常辦公和待客之所在。

堂門大敞,裡面黑乎乎瞧不真切。柴霏雪上前,正待邁步而入。剛剛跨進一隻腳,忽地一道黑影,自陰暗處猛撲而來。

柴霏雪驟然驚嚇,銀牙緊咬,雙目卻是一瞬不瞬。

那物大的嚇人,夾著腥風,一雙大眼幽幽放光,竟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