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對納粹率先造出原子彈的憂慮一直是盟軍最大的心病(1 / 2)

莉澤·邁特納雖然多次拒絕了“曼哈頓計劃”的邀請。可是面對如狼似虎的蓋世太保,她也只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心念至此,女記者立刻行動。經由她積累的人脈聯絡上許多歐陸著名的物理學家。 結果顯而易見。 法國物理學家弗雷德裡克·居里(Jean Frédéric Joliot-Curie)、德國物理學家庫爾特·迪布納(Kurt Diebner)、漢斯·蓋革(Hans Geiger)、奧托·哈恩、保羅·哈特克(Paul Harteck)、格哈德·霍夫曼(Gerhard Hoffmann)、約瑟夫·馬陶赫(Josef Mattauch)、喬治·斯泰特爾(Georg Stetter)…… 女記者一一確認。這些歐陸著名的物理學家,都被一個人請來了柏林。 “誰?”戰地女郎丹妮爾的表情一樣嚴肅。 “新任帝國研究委員會物理部主任和核物理全權代表瓦爾特·格拉赫(Walther Gerlach)。”女記者從密密麻麻的採訪筆記本上抬起頭:“姐妹們,這些歐陸著名的物理學家都是曾經‘第一鈾俱樂部’和如今‘第二鈾俱樂部’的成員。” 所以,與“曼哈頓計劃”相對應的“第三帝國的核武器計劃”被因為劇情衍生而加速了。 “這些物理學家中還包括漢堡大學物理化學系主任保羅·哈特克(Paul Harteck)——他也是陸軍軍械處(Heerswaffenamt,HWA)顧問。1939年4月,他和帝國戰爭部(Reichskriegsministerium,RKM)的官員接觸,讓他們留意核鏈式反應用於軍事的巨大潛力。幾乎與此同時,其他一些物理學家也向德國官方提出了類似的建議。 1939年4月,一小隊被稱作‘第一鈾俱樂部(Uranverein)’的科學家,在哥廷根(Georg-August)大學對核武器潛力展開了非官方的研究。這個第一研究小組只存在了幾個月,當時德國為了入侵波蘭,部分小組成員被徵召入伍,該小組因此而解散。 到1939年中期,柏林電氣工程集團已經儲備了大量的鈾,當時鈾被認為只不過是鐳生產過程中的廢品。該小組的科技主任尼古拉斯·里爾(Nikolaus Riehl)讀到一篇鈾可以作為核能資源的潛在原料的文章後,意識到了這些大量鈾的巨大市場潛力。於是,他聯絡了陸軍軍械處,軍械處支援他在奧拉寧堡(Oranienburg)的柏林電氣工程集團工廠建立鈾的生產設施。凱澤-威廉物理研究所(Kaiser-Wilhelm Institutfür Physik,KWIP)早期實驗的核反應堆,以及戈托夫(Gottow)陸軍軍械處的測試站,為實驗用的鈾反應堆提供了鈾晶體。 1939年9月1日,‘第二個鈾俱樂部’在陸軍軍械處控制了德國核能專案之後成立。並在1939年9月16日在柏林召開了第一次會議,由陸軍軍械處顧問庫爾特·迪布納主持。受邀出席會議的人包括:瓦爾特·博特(Walther Bothe)、西格弗裡德·傅吉(Siegfried Flugge)、漢斯·蓋革、奧托·哈恩、保羅·哈特克、格哈德·霍夫曼、約瑟夫·馬陶赫、喬治·斯泰特爾。 不久又召開了第二次會議,出席人員包括:考斯·科魯斯魯斯(Kaus Clusius)、羅伯特·德佩爾(Robert D?pel)、沃納·海森堡、卡爾·弗里德里希·馮·魏茨澤克(Carl Friedrich von Weizs?cker)。與此同時,陸軍軍械處有效地控制了凱澤-威廉物理研究所,任命庫爾特·迪布納為主任,加緊了對核研究專案的控制。 很顯然,核研究專案不能為德國快速贏得戰爭作出決定性的貢獻,軍械處於是在1942年1月將凱澤-威廉物理研究所的控制權還給凱澤-威廉協會(Kaiser-Wilhelm Gesellechaft,KWG)。1942年7月,陸軍軍械處又將控制權讓給了帝國研究委員會(Reichsforschungsrat,RFR)。但陸軍軍械處保留了戈托夫測試站,並在顧問庫爾特·迪布納的主持下繼續研究,直到戰爭結束。從此之後,核能專案維持了‘對戰爭是重要的’的定位,並不斷得到軍方支助。儘管如此,當時研究專案的管理還是被分成了許多個領域——主要是鈾和重水生產、鈾同位素分離和核反應堆。 據說到1943年,德國已經擁有了大量放射性材料,可以設計投放系統了。1943年3月,德國為新型的V-2導彈設計了一箇中央有效載荷艙,位於靠近尾部的位置,在襲擊目標時,能儘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