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兩節「客車廂」內,留下來的演員正專心的閱讀著剛剛拆封的新劇本——《大戰役》。 這是時下電影開拍前最重要的《劇本研討會》。所以演員和創作者一起參與。去分析劇中人物,理解劇情衝突,準確塑造角色,為開拍做足準備。 雖然通篇都是德文,但白紙黑字,就是《大戰役》劇本。當然,並不是戰地女郎丹妮爾和她的時代親友團個人專屬分支劇情線的原初劇情。劇本重名不過是某種巧合。 然而,包括臨來時做足了功課的戰地女郎丹妮爾在內的所有人都讀出了另外一層涵義。難道說劇情反撲已經發生? “我先說。”法國傳奇女明星約瑟芬·貝克首先打破沉默:“為什麼是西西里島?” “《大戰役》的創作靈感,源於不久前‘幾個好友’的一次私下交流。”親自參與劇本創作的編劇,很認真的回答:“我們共同的興趣點是:下一場‘大戰役’會發生在哪?” “所以,您認為是在這。”法國傳奇女明星約瑟芬·貝克指了指腳底。 “不,如果可以,我希望(下一場‘大戰役’)永遠不會發生。所以準確的說,《大戰役》的劇本,是那次交流的收穫。”編劇避開了自己不想參與的現實話題。 “啊,參與‘私下交流’的‘幾個好友’中,有人認為在這裡。”在眼前的大環境下,編劇在創作中必須的謹慎,讓法國傳奇女明星約瑟芬·貝克很滿意。 “我們為什麼要拍攝一場沒有發生的戰爭。”出於同樣的謹慎,捷克斯洛伐克女演員莉妲·巴洛瓦緊跟著提問:“這會不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電影是光影的藝術。遠比現實更魔幻。至於‘麻煩’,我可以向您和在座的所有演員保證,絕不會招惹來各位。瞧,我們正坐在元首專列討論‘麻煩’。”編劇的邊界感很清晰。 “哈哈哈……”所以這句德式幽默將所有人逗笑。 “我有個關於拍攝內容的問題。”德意志女明星安妮莉絲·阿克曼適時表現自己:“太多戰爭場面會削弱人物刻畫。” “女士,我向您保證,戰爭只是電影的一部分。愛情永遠是創作核心。”編劇也想到了。 “啊,是另一版的《亂世佳人》。”已經有人驚撥出聲。 於1939年9月9日在美國上映的《亂世佳人》,改編自打破了當時所有出版記錄,在最初的6個月裡發行量高達1000萬冊,最高的一天賣出了5萬冊,每本的定價從3美元被炒到了60美元的暢銷小說《飄》。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後,塔拉莊園的千金小姐斯嘉麗與風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之間所發生的愛情故事。這部拍攝於1939年,長達近4小時、歷經80年的影片經久不衰,經過通貨膨脹等因素的調整,《亂世佳人》的票房以34.4億美元的總票房登頂,並在1998年,被美國電影學會評選20世紀最偉大100部電影第4位。 “可以這麼理解,完全沒問題。”聽到“另一版的《亂世佳人》”,編劇似乎也鬆了口氣啊。有了個已經被證明是成功的參照,藝術創作才會更安全。 與女記者四目相對,戰地女郎丹妮爾立刻醒悟。這是一個“戲中戲”的劇本。與其說是拍攝屬於第三帝國的《亂世佳人》。不如說是假借拍電影的名義,合情合理的調動駐守在西西里島的守軍。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敲山震虎”。讓剛剛獲得北非戰役勝利的盟軍,不敢輕舉妄動。 而且,假借拍電影的名義,來調動和指揮守軍。好讓包括德軍南線總司令阿爾貝特·凱塞林元帥在內的,所有“願意相信,義大利人將會為保衛祖國而戰,只要有少量的德國部隊及裝備相助,義大利人就能禦敵於國門之外”的納粹高層,來實際觀摩一下義大利海岸師的戰力。 在“假戲真做”的拍攝過程中,趁機剷除異己,換帥奪權,或許也是眾多目的之一。 果然是個絕妙的主意。 話說,史上假借拍戲的名義,解救人質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佳作《逃離德黑蘭》,也不是沒有先例。 好傢伙。不愧是好大喜功的第三帝國元首大人。類似的事情元首大人真的沒少幹啊。 1934年,德國著名女導演萊尼?裡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受邀拍攝《意志的勝利》。影片由納粹構思,第三帝國出資贊助,記錄了納粹巔峰時期的會議、集會和遊行盛況。為配合拍攝,帝國提供無限制的經費,一百多人的攝製組,無數的聚光燈,十六名一流攝影師、三十臺攝影機、二十二輛配備司機的汽車和身著制服的機動警官,這龐大且豪華的攝製隊伍加上裡芬斯塔爾天才的創造力和美學理念,為影史奉上了一部最為完美也最受爭議的傑作。《意志的勝利》被稱為“最具權威性的宣傳電影”,榮獲1935年威尼斯電影節和巴黎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成就了萊尼?裡芬斯塔爾影史最偉大的女導演之一。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