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很喜歡在奧林匹克唱響的您那首《柏林之冬(Winter in Berlin)》。”捷克斯洛伐克女演員莉妲·巴洛瓦優雅的伸出手。 “您好,我也很喜歡您在《藍衣女孩》中扮演的那位從畫中走來的伯爵夫人。”女明星安妮莉絲·阿克曼落落大方的應對。 這次短暫的寒暄,兩位萬眾矚目的女明星之間有了一絲微妙的化學反應。 “聽說您拒絕了米高梅的長約。”女明星安妮莉絲·阿克曼顯然也做過功課。 “啊,好萊塢!我本來可以像瑪琳·迪特里希一樣出名!”莉妲·巴洛瓦毫不掩飾的承認了。瑪琳·迪特里希(Marlene Dietrich)就是《莉莉·瑪蓮》這首歌的原唱。也是被她位高權重的情夫封禁的女歌手:“誰知道呢,要不是為了這部影片,我可能已經飛去了紐約。” “啊?那些美國佬是怎麼打動您的?”女明星安妮莉絲·阿克曼本是隨口一問。 結果捷克斯洛伐克女演員莉妲·巴洛瓦竟然當了真:“他們給我看了一個新劇本,說是300萬美元的大製作……對了,賽珍珠您聽說過嗎?” “當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女明星安妮莉絲·阿克曼順著她繼續毫無破綻的對話:“難道是她那部獲獎作品:《大地(The Good Earth)》的改編劇本?” 美國女作家賽珍珠(Pearl S. Buck),出生不久就隨傳教士父親來到中國,在淮安、鎮江等地長大,1914年金陵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19年,正式在金陵大學擔任教職。她是在南京完成了描寫中國農民生活的長篇小說《大地》,而這部作品先是獲得普利策獎,1938年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因為長期在中國生活,因此她筆下的中國農民的行為和情感,才能令人信服。 “不,是另一部《龍種(Dragon Seed)》。”被以羞辱的方式逐出第三帝國的名利場多年,重返鎂光燈下能遇到真心和她侃侃而談,避免開機現場尷尬氣氛的德意志女明星安妮莉絲·阿克曼,心存感激的捷克斯洛伐克女演員莉妲·巴洛瓦談興更濃:“雖然不是女主角,不過我倒覺得女配角的戲份更出彩。” 一年後的1944年7月20日,好萊塢大片《龍種》在美國各大影院上映,並於次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最佳攝影獎兩項提名。 這部電影既然是米高梅公司的大投資,演員陣容自然也是異常豪華。沃爾特·休斯頓飾演片中的一家之主——一個紮根於土地的老農民,其他演員也都是成名已久。當然,最重量級的是女主角由四奪奧斯卡影后的凱瑟琳·赫本出演。 這個赫本在好萊塢影史上是什麼地位? 1996年評選百年電影的百大女演員,她毫無爭議地摘得桂冠,而12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4次奧斯卡封后,更是好萊塢歷史第一人。拍攝前,凱瑟琳·赫本熟讀了賽珍珠的同名小說,學習和中國相關的各種資料,為演好這個中國農村女性,她煞費苦心地把眼睛貼成單眼皮,眼部用眼影向上微微吊起,形成了充滿東方美感的丹鳳眼。 而據查爾斯·海曼的《凱瑟琳·赫本的一生》一書披露,這部電影“成本三百萬美元”。涉及的佈景工程是米高梅公司,在當時來看最為浩大宏偉。為了還原出真實的中國南方農村,米高梅公司在距離洛杉磯36英里的地方,重新建造了一個村莊:將山地改造成梯田,為此鋪了很長的水引管道,硬是淹出一片池塘和梯田,用大麥代替水稻種植;還蓋起了十間農舍,像極了中國的鄉村。 電影的細節也看的出很花心思:比如牧童會在牛背上吹笛、男人們在田裡插秧、女人在河邊洗衣服,在織布機前織布。服化上也很到位,農民就穿對襟的粗布短褂,插秧時穿草鞋、帶草帽,平時就是白布襪、黑布鞋,而讀書人則穿粗布長袍……特別是白人演員扮演的中國老太太嚼碎了飯喂孩子這一幕,如果對中國人的生活沒有深入瞭解,不可能拍出這些傳神的細節。唯一明顯穿幫的是,大概負責道具的沒能找到中國土狗,只好找一條當時還沒被引進中國的雪納瑞來代替…… 當時的好萊塢,能拍出《龍種》這樣的作品,也有一個特殊原因:那個特殊的戰爭時代下,中美文化的碰撞交流,卻進入空前火熱的階段。比如《龍種》的原著作者賽珍珠,在1940年就曾建立過一個民間團體叫“東西方協會”。因為她認為,只有透過持之以恆的交流,才能克服中美兩國完全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溝通障礙,增進兩國人民的理解和友誼。而這個協會主辦的《亞洲》雜誌,曾持續宣傳抗戰裡的中國,比如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下的中國》(《西行漫記》)最早在美國是在這個刊物上發表的。而《龍種》這部影片,誕生在二戰決勝的1944年,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