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啟用“戰鬥機甲”形態!(1 / 2)

“菌絲黏合巨怪”覆蓋全身的“攻殼”,顯然來自對女戰士們變形裝甲形態的映象。這些能夠隨意分拆、組合的菌絲體,都源“菌絲細胞”的“MOE微電器”的強大能力。這也是“MOE微電器”被見多識廣的吳塵一眼看穿是本劇情碎片時空的“高概念”的原因。 打量著這具強壯而巨大的新生軀殼,無臉假面沖沖著轟隆隆狂飆而來的『末日堡壘-279』張口噴出一股強極電子束! 電子束(Electron-beam)就是電子彙整合束。具有高能量密度。它是利用電子槍中陰極所產生的電子在陰陽極間的高壓(25-300kV)加速電場作用下被加速至很高的速度(0.3-0.7倍光速),經透鏡會聚作用後,形成密集的高速電子流。 這是實驗室製造電子束的簡單原理,而被假面巨人一口噴出的,其實是無數“MOE微電器”彙整合的洪流。 只要讓企圖開啟“遠距離的電子傳遞”的“MOE微電器”穿越厚厚的「3D奈米複合裝甲」覆蓋的合金車殼,『末日堡壘-279』就會徹底淪陷。和先前那支冒險隊一樣感染黴菌,被菌絲體吃幹抹淨。 然而。讓假面巨人又一個意想不到的是,「電磁(偏轉)護盾」完美擋下了的他的能量噴射。 肉眼可見,強極電子束彷彿一頭撞上無形的空氣牆,散成四射的電光,消失在空氣中。 “啊……”假面巨人嘆息著閉上猙獰的口器:“看來要先打破背上奇怪的發光器(電磁發生器)才行。” “2號反應爐過載保護!”「乘客艙」內收到彈框警報的女武神立刻手動切換「電磁護盾」的能量核心:“3號反應爐上線。” 先前,吳塵將獲得的10枚“手術刀”分導核彈頭,改造成了『末日堡壘-279』的10顆能量核心。就是為了防止眼前的狀況發生。 目視耷拉下來的發光器再次豎起,假面巨人好奇的問道:“說起來,你這輛看上去有些眼熟的戰車也能變形麼?” “當然。”藉助多功能腕錶自帶的資料庫,吳塵將『六角牙機變形攻殼科技線』稍加改造成低版本的“機甲變形術”,還不是手到擒來。 “為什麼不?”假面巨人模仿著吳塵的口吻。 “大人。”女武神躍躍欲試。 “如他所願,啟用‘戰鬥機甲’形態!”吳塵一聲令下。 “遵命。”女武神立刻行動。 電磁護盾陡然外擴成一個肉眼可見的能量罩,趴伏在地面上的『末日堡壘-279』猛然直立。變形成重型雙足戰鬥機甲。 “MMC作業系統連結,同步率15%、30%、50%……100%同步完成。姐妹們,開幹了!”女武神說出眾母們的戰鬥口號。 女武神所說的“MMC”,是“機械式動作捕捉(Mechanical Motion-capture)”的縮寫。 動作捕捉(Motion-capture),簡稱動捕(Mocap),又稱運動捕捉。原本是指記錄並處理人或其他物體動作的技術。廣泛應用於軍事,娛樂,體育,醫療應用,計算機視覺以及機器人技術等諸多領域。 3D運動捕捉技術可以迅速記錄人體、物體的動作和運動軌跡,進行延時分析或多次回放,透過被捕捉的資訊,簡單的可以生成某一時刻人體、物體的空間位置;複雜的則可以計算出任何面部或軀幹肌肉的細微變形,然後很直觀的將人體的真實動作匹配到所設計的動作角色上去。能夠精準呈現人或物的空間位置、速度、加速度,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等六自由度資訊。 機械式運動捕捉的歷史也遠比人們想的更早。 1950年第一隻機械式操作手臂誕生,主要是代替人類在比較危險的環境中工作。1960年迪斯尼公司採用機械式動作設計系統。1963年可進行回饋反應的機械人誕生,這和現代的機械式運動捕捉技術很相似,透過人體動作實現對裝置的動作控制,再回饋有關的裝置運動資訊。1983年卡爾弗特教授使用分壓計作為角度感測器進行人體分析。1983年拉涅爾發明了機械式資料手套(Cyber-Grasp)。1985年以機械式運動捕捉為主要技術核心,VPL研究中心開發了虛擬現實技術。 最初的機械式運動捕捉依靠機械裝置來跟蹤和測量運動,典型的系統由多個關節和剛性連桿組成。在可轉動的關節中裝有角度感測器,可以測得關節轉動角度的變化。裝置運動時,根據角度感測器的資料和連桿的長度,可以得出捕捉點在空間的運動軌跡。剛性連桿也可以換成長度可變的伸縮杆,用位移感測器測量其長度的變化。機械式運動捕捉的一種應用形式是將欲捕捉的運動物體與機械結構相連,物體運動帶動機械裝置運動,從而被感測器記錄下來。另一種形式是用帶角度感測器的關節和連桿構成一個“可調姿態的數字模型”,其形狀可以模擬人體,也可以模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