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大廳有人忍不住低聲哭泣時,代替舒緩的旁白音,一行小字在再次流動的鏡頭前浮現。
“1943年,8月18日。墨西拿海峽防線,卡拉布里亞灘頭陣地,支援塹壕。”
一戰中的德國人是塹壕戰的發明者。對於構築塹壕,德國人特別擅長,除了作戰用的防禦壕外,還有作戰室、休息室、廚房、彈藥室、防空洞、甚至還有埋屍坑。相比於英軍和法軍那總是積滿泥水的塹壕,“德國人的防禦工事則算得上是非常享受了。”在德國人的塹壕體系中,大概可以分為三段:
第一道塹壕為“前線塹壕”。這條塹壕離敵人最近,主要就是用於作戰,修築的也更為堅固,塹壕深度最深,在塹壕的前方佈滿了遍地的鐵絲網,以防止敵人騎兵和步兵的衝鋒。
第二道塹壕為“支援塹壕”。這裡儲存了大量的預備隊,可以隨時透過連線第一道和第二道塹壕的交通壕去支援作戰。
第三道塹壕為“預備塹壕”。這裡儲藏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和後勤物資,隨時用來給前線提供必備的物資。每段之間都有交通壕連線,在戰事吃緊時,後方的軍隊可以隨時進入複雜的塹壕體系中參與支援和各種工作。
全景鏡頭從正奮力挖掘戰壕的德意聯軍的頭頂掠過後,又俯衝向下聚焦第二道支援塹壕內的一座防空洞內。
當一張剛毅的年輕面容一出現,大銀幕前就響起一聲稚嫩的驚呼:“是海姆少尉!”
隨著長鏡頭的不斷遞進,呼應“最後的鐵騎兵”,第504營第2連的施託伊貝爾少尉、戈爾德施密特少尉、泰恩上士、克魯澤上士……依次現身銀幕,最後定格在打著繃帶的連長鬍梅爾中尉身上。
“哇——他們都活著!”稚嫩的歡呼聲自發的在觀影大廳各處響起。
不得不說,這是專屬於電影的強大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