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婚女性中幾乎每四人中就有一人在外工作。1943年,美國航空業的女工數量超過31萬,佔航空業勞動力總量的65%;而在戰前,這一比例僅為1%。為了給軍火工業招募女工,政府利用一個“虛構人物”——“鉚工蘿西”大肆宣傳。
之所以,當時女性事務局的瑪麗·安德森(mary Anderson)建議讓女工進入鉚工行業,除了“因為鉚釘就是轟炸機的紐扣,要將各個零部件牢牢地扣在一起,不影響轟炸機以近350英里\/小時的速度飛行”,“是整個組裝過程中最常見的工作”之外,招聘這些職位時,女性事務局迎合了那個時代對女性特質的普遍看法:鉚工要求(求職者)具備“細膩的觸感,高度的操作靈巧性,以及測量的極高精確度”。
於是這個戴著頭巾、體態強健的“虛擬女工”,成為美國曆史上最為成功的招募工具,同時也是二戰期間美國女工最具標誌的形象之一。
1944年一部名叫《二戰女工(鉚工羅茜)》的電影上映,裡面就有女工辛苦為前線製造軍械的情景。“鉚工蘿西”是1900萬女性工人的代表,她們為戰時生產了大批彈藥和物資。她的真正原型是一位叫做羅瑟琳·沃爾特的美國婦女,她進入工廠後製造了F4U海盜式戰鬥機。值得一提的是,她後來真的去考了飛行駕照。無論是電影、報紙、海報、照片,還是在文章中,“鉚工蘿西”運動都強調了女性走上工作崗位是一種愛國需要。
除了“鉚工蘿西”,加拿大還誕生了“布倫槍女郎羅妮(Ronnie,the bren Gun Girl)”——來自加拿大女工維羅妮卡·福斯特(Veronica Foster)製造布倫輕機槍的照片而創造出的虛構形象。二戰時加拿大女工負責製造布倫輕機槍,後來越來越多的家庭主婦進入工廠,製造了很多槍支。
漸漸的,“鉚工蘿西”成了美國文化和女權的一種象徵,她呈現了所有女性在工廠裡工作的面貌。後來,有關部門還拍攝了很多女工工作的情景,製作成海報宣傳她們的精神。讓婦女去工廠勞動,不僅為二戰提供了充足的物資,還間接為實現性別平等打下了基礎。
“鉚工蘿西姐妹”:
「羅莎琳德·沃倫」,
「維拉·沃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