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力是人力和物力的前提。”女明星安妮莉絲·阿克曼將目光投向女發明家海蒂·拉瑪:“海蒂,你那位‘便宜丈夫’有沒有興趣投資一條位於遠東的鐵路?” “他只對軍火感興趣。”女發明家海蒂·拉瑪搖頭道:“再說,融資要找銀行。” “等等。”話音剛落,一段嶄新的劇情記憶隨即湧上女記者麗莎的心頭:“我想到一個人。” “是誰?”第二選角助理安娜·莫菲特隨即問道。 “艾瑪·埃克赫特(Emma Eckhert)夫人。”女記者麗莎的目光透著一種莫名的欽佩:“一位女銀行家。” “啊……”臨來時做足了功課的“SA3姐妹團”團長,首席選角助理戰地女郎丹妮爾已經想到了:“《女銀行家(La banquière)》的女主,現實世界的扮演者是著名女影星羅密·施耐德(Romy Schneider)。” 《女銀行家》的故事發生在1914年至1938年期間的巴黎,整個城市瀰漫著二戰前政治鬥爭和貪腐的氣氛,出身平凡的服裝店主之家的艾瑪·埃克赫特卻搭上了時代的浪潮,憑藉著股票搖身一變成為了腰纏萬貫的女銀行家。從聲名狼藉的雙性戀女孩脫變成一名銀行精英和一家專門從事公共儲蓄的金融報紙的負責人,成為轟動一時的風雲人物。金錢給艾瑪開啟了通往上流社會的道路,靠著高昂利息吸納資金再轉入股票市場套利,艾瑪很快就將同行們遠遠地甩在了身後,與此同時,她還邂逅了一名年輕有為的議員,並很快墜入情網成為她的新情人。艾瑪的出類拔萃很快就引來了其他銀行家的嫉妒,他們串通一氣,希望透過法律手段讓艾瑪坐牢,當議員情人得知艾瑪即將面臨審判時,雖然立刻和她撇清關係,但最後還是被迫自殺身亡。在情場和商場上雙雙失意的艾瑪並沒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給予了那些希望她倒臺的對手們沉重的反擊。 根據瑪特·哈瑙(Marthe Hanau)的生平改編。她是一名法國女性,在 1930年代成功欺騙了法國金融市場的《女銀行家》,大膽從一個戰火女性的新角度出發,讓觀眾重新審視人如何屈服於醜陋的政治及為爭取生存而作出最無助的妥協,電影用一種偽記錄片的形式記錄了一個女銀行家艾瑪·埃克赫特在事業上浮浮沉沉,最終作為政治犧牲品被殺害的一生。基於法國人心裡所想但嘴上卻說不出口的理由,整個法國社會並不喜歡事業成功的女銀行家艾瑪·埃克赫特:其一她是個雙性戀者;其二是她是個“德國人(艾瑪出生於阿爾薩斯,此地多為德國移民)”;最後僅僅是因為她是一個女人,卻闖進了本由男人控制的銀行業。 “我在1936年柏林奧運會期間,採訪過她。”女記者麗莎的表情很複雜。 “她是怎麼做到的?”對於每一位能在名利場出人頭地的“名女人”,凱蒂夫人都很感興趣。 “當時,法國大銀行對小儲戶的存款不屑一顧,於是她依靠對儲戶一律平等對待原則,以及對儲戶的高信譽度,甚至在坐牢時也不忘給儲戶回報,還有對儲戶承諾利息達到8%遠遠高於那些大銀行的1%的高回報率(咳咳,我說大人,這好像是龐氏騙局啊!),使她的銀行得到了眾多小儲戶的垂青,也遭到了那些法國大銀行家的嫉恨,最後勾結政客謀殺了她。” “好可惜。”凱蒂夫人嘆了口氣。 “正如這個戰火紛飛風起雲湧的大時代一樣,艾瑪·埃克赫特顯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好人’。她先是將自己美貌的同性伴侶卡米爾·索克羅夫特(Camille Sowcroft)嫁給一個有錢有勢的男人,資深議員保羅·西斯特恩(Paul Cisterne),透過和他們保持親密的‘三角關係’攫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後又投身傳媒業,藉助出版金融報紙,引導輿論為她所用。在她將儲戶的錢挪用從事股票買賣中,還虛開股票認購證行賄政界人士。為了打造自己的金融帝國,甚至不惜和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握手。”女記者麗莎,越說越流利:“然而正如艾瑪·埃克赫特在獄中所說:‘行賄的被抓進來,但受賄的卻沒事。’和許多傑出女性一樣,她只是一個時代的犧牲品。那麼問題來了,姐妹們。她應該被同情嗎?” “除非‘同情’能成為向上的階梯,否則於我而言就完全不需要。”女發明家海蒂·拉瑪大方的回應。 “哈哈哈……”聽到這句話,所有人都會心而笑。 “她真的死了嗎?”女明星安妮莉絲·阿克曼問出眼下這段劇情最關鍵的要素。 “並沒有。”說話的是又有嶄新劇情記憶湧現的女記者:“她的同性伴侶卡米爾·索克羅夫特,賄賂並買通了槍手,當眾刺殺她時故意射偏,子彈沒有擊中要害,事後又把她和那位年輕議員情人的正牌妻子科萊特·勒庫德雷(Colet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