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不過是空白期的,無論是從工藝還是價值上看,和成化年間的鬥彩都差了不止一個檔次。這件如果是真,價格又合適的話,他並不介意花點錢買回去豐富一下自己的收藏。
這件杯子他只看了半分鐘,就確定是一件真品,而且是真品中的珍品!因為,幾乎所有成化鬥彩的特徵都能從其上找到。
首先從紋飾色彩來看,通體彩繪的葡萄藤紋,葉著綠色、蔓為黃彩、果實為紫彩。其中黃色是一種成化鬥彩特有的濃而不躁的薑黃,恰如其分的襯托出了猶如熟透了的葡萄紫,而紫色則用色濃厚,但又不失整體恬淡之韻,其色如赤鐵,表面暗淡無光,後世皆無,這也正是成化鬥彩瓷器上特有的顏色。
再看青料,外輪廓青花為國產青料,這種青料高錳低鐵,燒後呈色清新淡雅,與永樂、宣德時期的“蘇青”所呈現的濃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繪畫技法上,為適應玲瓏嬌小的形體和優雅的瓷質,以青花料精細勾勒其所繪圖案輪廓,釉上的色彩則是隨手畫來,帶有一種強烈的稚拙感。
杯底為青花“大明成化年制”雙行雙方框楷書六字款。這也符合成化官窯鬥彩瓷器皆以青花料署款,字型皆為楷書,不見篆書的體例。
吳迪微微嘆了口氣,有點不捨的將杯子放下,待會兒,這一件精品只怕是要讓他好好的破點財了!
看著嚴駒兩人還在交頭接耳的議論那件元青花,吳迪起身將那件雍正年間的爐鈞釉蒜頭瓶拿了過來,仔細的打量起來。
爐均釉創於清雍正年間,盛行於雍正,乾隆二朝,因低溫爐內燒成仿宋鈞釉而得知其名。其釉面均開細小紋片,其結晶呈色多種,深淺不一,有紅,蘭,紫,綠,月白等色並熔於一體。在器物釉面上形成長短不一的垂流條紋,有的彎曲,有的垂直,還有的似山嵐雲氣與斑點交混在一起,佈滿器身。如同五彩繽紛的孔雀尾羽一樣,整齊美麗。
這件瓶子口作蒜頭形,弧形長頸,溜肩,垂腹,高圈足外撇,通體光素無紋,只肩部及足端各飾一週凸稜,顯得古樸而秀美。足端無釉處塗醬色料一週,足底刻“雍正年制”四字二行陽文篆書款。
整器通體施爐鈞釉,釉層肥厚,釉面滋潤勻淨,松石綠及淺紫紅在垂流中變化萬千,交融一體。釉中諸色渾融交錯,迷離迤邐,端的是妙不可言。
吳迪的心頭微微有些吃驚,沒想到不但是真,而且居然還是一件精品!和故宮那件青金藍釉的蒜頭瓶相比,因為松石綠色和淺紫紅色的搭配看起來更協調,在色彩上還要更勝上一籌!
他緩緩的吐出一口長氣,暗暗下了決心,不管這個老闆是出於何種心理,沒有將這些東西上拍,但只要是有可能,他一定要將它們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吳迪再次起身,將那件仿古銅釉描金犧耳尊拿在了手中,只看了一眼,就被它那深沉質樸的古銅色所吸引,好傢伙,看來今天的錢袋子是捂不住了!
古銅彩瓷燒製始於雍正朝,盛行於乾隆時期。因器型和紋飾均仿銅器,故稱為“古銅彩”。乾隆朝仿古之風盛行,仿銅器而製作的瓷器工藝精湛,十分逼真,不僅造型與原品一致,而且青銅器物的色澤、鏽斑、色釉與原物相差無異,反映出乾隆時期官窯瓷器釉料的配製和燒製技藝水平的高超。
這件器犧耳尊是仿戰國時期銅犧耳尊器型而制,撇口,短頸,豐肩,圓腹,圈足外撇,肩兩側堆貼對稱犧耳。通體施古銅彩為地,上繪金彩蕉葉紋、斜方格紋等。外底金彩書“敬畏堂制”四字兩行楷書款。
“敬畏堂制”器物是雍、乾年間“親貴諸王”所定燒,取名“敬畏”,為宋朝理學的核心術語。王陽明說:“灑落為吾心之體,敬畏為灑落之功。”因雍、乾二帝好講理學,故內廷和親王的堂名多用理學名詞命名,乃一時之風氣。
吳迪將這件瓷器剛剛放下,那邊嶽歌已經坐直了身體,但臉上的激動神色絲毫未減,一雙眼睛看向吳迪時竟似帶著一絲哀求。
哀求?這老爺子是希望我將那件元青花買回去?吳迪不禁苦笑起來,老爺子,你先看看另外三件再說吧,看完只怕你會要我一件不落的搬家去,可那,那花的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啊!
吳迪從緬甸公盤迴來的時候,身家最豐,但是後來他花的實在是太大手大腳了點,蓉城買古玩、買媳婦就花了兩個多億,雖然後來退回來了將近一個億,但是香港拍回來的那件鈞窯花盆,可是實打實的兩個多億!最花錢的,還是澳大利亞的鑽石礦,整整一億美元,再加上買毛料、從周樂生手裡、賓士車上花掉的一個億